陳冠中,1952年在上海齣生,香港長大,港大畢業、在波士頓大學念新聞學。曾住颱北6年,現居北京。著有《馬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太陽膏的夢》、《什麼都沒有發生》、《半唐番城市筆記》、《香港未完成的實驗》、《波希米亞中國》(閤寫)、《香港三部麯》、《我這一代香港人》等。
陳冠中繼《香港三部麯》和《我這一代香港人》後寫成《事後─本土文化誌》,寫的還是香港人、香港事。新作由牛津大學齣版社齣版,與《香港三部麯》和《我這一代香港人》成一係列。
作者說自己是在香港開濛,想藉此書追憶,到底是哪些人哪些事哪些書開濛瞭他。對於作者來說,香港最生猛的,大約在七十年代,那是香港文化脫胎換骨的時期。文化既是個多義詞,文化創意產業更是神奇、混雜的一體多麵,那就是陳冠中筆下的細藝:細藝無分廟堂江湖,各自修行、各顯精彩、各領風騷,卻共譜時代精神。電影、電視、電颱、音樂、報紙、雜誌、圖書、漫畫、美術、工藝、時裝、設計、收藏、廣告、建築、攝影、戲劇、戲麯、舞蹈、小說、散文、詩歌、報導、評論、學術……在這裡,作者對自己長大的小地方這麼有感情,並且有勇氣大聲喊齣來:Kowloon, Kowloon Hong Kong, we like Hong Kong, that's the place for you。香港是我們的城。
作者更希望拋磚引玉,引起興趣,讓大傢也寫,一起記下香港非物質的文化遺產,我們的集體記憶。
我不是成長於作者那個年代,也不是成長於作者那個圈子,年少時也少看號外,讀來沒有那份親切感,這是我讀事後最大的遺憾。
評分我不是成長於作者那個年代,也不是成長於作者那個圈子,年少時也少看號外,讀來沒有那份親切感,這是我讀事後最大的遺憾。
評分我不是成長於作者那個年代,也不是成長於作者那個圈子,年少時也少看號外,讀來沒有那份親切感,這是我讀事後最大的遺憾。
評分我不是成長於作者那個年代,也不是成長於作者那個圈子,年少時也少看號外,讀來沒有那份親切感,這是我讀事後最大的遺憾。
評分一周前,我采访了序言书店老板,很受触动。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后,他好像一直挣扎在这个社会的边缘,行走在一个小圈子里,将人生最宝贵“捞金”的七年用来开不赚钱的二手书店,并连同一系列讲座、电影放映等活动给这个社会提供用于反思的公共空间。他称自己是社会主义者,却反...
無感、疲乏、疏離、遙遠,一個舞會過後的密室。那種中產與'知識份子'味更是窒息死人。所謂的光榮年代如數傢珍,在我可來隻是崩壞的鋪墊、後九七腐敗和壓迫的先聲。如陳自已所言,這群文化人的大部份無論如何都必需為當今香港之黑暗負責。另外07年的書,怎麼九十年代幾乎隻字不提?畢竟是簡明香港七、八十年代的文化報導,一看無妨,但別妄想找到未來,他的未來就是大陸。
评分花瞭幾小時讀完,前幾篇不錯。
评分有點好玩
评分不瞭解香港文化的發展細節,看的不甚瞭瞭
评分有點好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