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庆堃(C.K.Yang)(1911-1999),华裔美国社会学家、原籍广东南海。1932年获燕京大学社会学学士学位,1934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39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先后任纽约商报编辑、华盛顿大学助理教授。回国后,1948年起任岭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并在广州近郊鹭江村从事农村社区的调查工作。1951年再度赴美,任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1953年任匹兹堡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教授。1970年代在香港中文大学创办社会学系。
杨庆堃的这部《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是研究中国宗教、社会和文化的经典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宗教的“圣经”。全书对中国宗教进行了非常全面的分析与阐述,详细考察了中国社会中各种类型的信仰,以及国家政治、经济和儒家学说的关系,描述了中国社会与宗教的整合状况。对中国社会和中国宗教的比较研究有兴趣的读者均可阅读。
序言:研究中国宗教的社会学范式——杨庆堃眼中的中国社会宗教
序言
作者自序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家庭整合中的宗教
第三章 社会和经验之谈团体中的宗教
第四章 民间信仰的公众性
第五章 历史视角下中国宗教的政治作用
第六章 天命的运作
第七章 政治伦理信仰:“以神道设教”
第八章 国家对宗教的管理
第九章 宗教与政治反抗
第十章 儒学家说及其仪式中的宗教面向
第十一章 宗教和传统道德秩序
第十二章 中国社会中的分散性和制度性宗教
第十三章 宗教在1949年前中国社会中角色的变化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
这几天翻资料,觉得掉到了资料的陷阱里,处处都是绊马索,处处都鬼打墙,处处都长满了荆棘的小尖刺,勾住我的衣角,引我留步。 看到一些以前感兴趣的问题的资料。比如,在昌邑的某个小庙,碧霞元君娶了碧霞圣母做元配,并且专司斑疹。而泰山老奶奶被供奉在另一个殿堂里头。碧霞...
评分作者基本没有读懂原文,翻译极差。 第一章引言,研究目的,开篇第一句话就译错了,作者错译成:“在中国社会生活和组织中,宗教承担了怎样的功能,从而成为社会生活和组织发展的基础”。 正确的译文应当是:宗教在中国社会和组织中发挥了怎样的功能,使其得以存在并发展? 这...
评分杨庆堃用地方史料阐释中国汉族地带历史宗教的社会功能和意义,绕开一般制度性宗教定义的泥淖,“从宽泛视角看,宗教可被看成一联系的统一体,一端近似终极性、强烈感情特质的无神论信仰,一端有终极价值、完全由超自然的象征崇拜与组织模式支撑的有神信仰”。从此分出弥漫性(...
评分中国人常被认为是一个缺乏宗教信仰的民族。与其余前现代的人类文明不同,宗教并不是中国社会运作的根本机制,甚至也不是理解中国文明的必要前提,这种独特性一直是诸多争议的核心。杨庆堃先生的这本现已成为经典的著作,正是为了厘清这一事实:不论宗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多么...
评分虽然出版年代较早,但仍然不失为佳作。可惜中译少了一章,还要看原版。
评分“由于历史发展变迁剧烈,中国社会在过去半个世纪中有着惊人的变化,而原著中第十四章涉及的相关问题失去其解释意义,故未将此章译出”???蒙鬼吧,这么牵强的理由。实际上是删去了“共产主义作为准宗教”一章。
评分中国也和其他文明一样,国家不是一个纯粹世俗和功利的结构,也不是一个由经验知识掌控以物质利益为目的的冰冷的机械组织。封建朝廷始终受到一定价值体系的支撑,这种体系与宗教教义、神话和其他超自然信仰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宗教一直支持政府,这种支持往往通过赋予统治群体以超自然意义上的合法性,或强化那些有助于维持伦理道德秩序的传统价值等方式。政府也只欢迎能够强化其合法性或有利于其统治的宗教。宗教的整合作用有助于社会统一,这种功能对于巩固王朝的社会政治秩序非常重要,经历长期的社会动荡之后,民众和政府都渴望回复和平和秩序,民众与政府达成了高度一致,宗教也得以快速复兴发展。佛教作为一种民众运动,很自然也为王位斗争者们所瞩目。依照佛教教义宗教运动的扩展,结果肯定会产生与世俗政权的冲突。
评分最好比照马克思韦伯的《中国的宗教》,杨先生所受是应该葛兰言研究路数的影响。。
评分欧大年称之为“中国宗教研究的圣经”,毫不夸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