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渡之舟

涉渡之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戴锦华
出品人:
页数:383
译者:
出版时间:2007-5
价格:3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1120965
丛书系列:培文书系·文学与当代史丛书
图书标签:
  • 戴锦华
  • 女性主义
  • 文学批评
  • 文化研究
  • 女性
  • 性别研究
  • 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
  • 文学
  • 渡船
  • 航行
  • 旅程
  • 冒险
  • 成长
  • 孤独
  • 希望
  • 远方
  • 追寻
  • 心灵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一本深刻而富有见解的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的研究专著,非常彻底而全面地用女性主义的观点对新时期代表性女性作家作品进行了富有创新的研究(包括张洁、戴厚英、宗璞、谌容、张抗抗、张辛欣、王安忆、铁凝、刘索拉、残雪、刘西鸿,方方、池莉等重要作家),发现女作家作品中时隐时现的女性视点与立场的流露,提出了女性写作的“花木兰式境遇”——化妆为超越性别的“人”而写作的追求,在撞击男性文化与写作规范的同时,难免与女性成为文化、话语主体的机遇失之交臂,并在有意无意间放弃了女性经验的丰富庞杂及这些经验自身可能构成的对男权文化的颠覆与冲击。本书是国内研究新时期女性写作的奠基性著作。

本书作者戴锦华最早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和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成功地再解读中国重要女作家的创作,成为今天的一种范式。 戴锦华的强大和缜密超越了简单的女性立场。她有理论,但保着敏感和热情。她有视野与深度,不流于一声叹息。更可贵的是,她的视野穿越了学院,来到了广阔的社会中间,她看到繁华表象下遮蔽的另一种叙事。她是一个真正的思想精英。

作者简介

戴锦华,北京人。曾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现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系教授。曾在美国、欧洲,日本,中国香港、台湾等数十所大学任客座教授。从事电影史论、女性文学及大众文化领域的研究。著有《浮出历史地表——现代中国妇女文学研究》,《电影理论与批评手册》,《镜与世俗神话——影片精读十八例》,《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犹在镜中——戴锦华访谈录》,《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电影批评》,Cinema and Desire:A Feminist Maxism and Cultral Politics in Dai Jinhua's works等专著10余卷。

目录信息

绪论:可见与不可见的女性
天翻地覆之间
历史话语中的女性
秦香莲与花木兰
家国之内
女人与个人的天空
家国之间
书写性别
“女性文学”
空洞的能指
没有爱情的“爱情故事”
历史的怪圈
中心与边缘
无法告别的“19世纪”
资源、谱系与记忆清单
创伤与救赎
“代价论”之后
主体与主体性
关于爱的话语
理想、爱情与现实
女人的成长故事
历史、寓言与女人
第一章 张洁:“世纪”的终结
同行者与涉渡之筏
书写、悬置与等待
爱、记忆与梦之谷
关于女性的话语
性别、写作和网罗
“世纪”的终结与时代的坠落
第二章 戴厚英:空中的足迹
僭越者与炼狱之门
社会寓言与救赎
寓言中的女性困境
“平民”与“贵族”间的尴尬
固守中的陷落
第三章 宗璞:历劫者的本色与柔情
彻悟中的低回
放逐与获救
宗璞的“方舟”
爱情的铭文
进退、求舍之间
回首中的《正气歌》
第四章 谌容:温情中的冷面人生
直面社会
光明与黑暗
温情与冷面
困窘人生
主流话语中的女性种种
第五章 张抗抗:一叶“雾帆”
时代的足迹
固置与雾帆
爱的权力
叙事与话语困境
纷乱的话语迷宫
女人的雾中风景
第六章 张辛欣:在同一地平线上
第七章 王安忆(一):一册安妮·弗兰克的日记
第八章 王安忆(二):话语迷宫内外
第九章 铁凝:痛楚的玫瑰门
第十章 刘索拉:狂舞中的迷茫与痛楚
第十一章 残雪:梦魇萦绕的小屋
第十二章 刘西鸿:女人的都市即景
第十三章 方方:别一样的行云流水
第十四章 池莉:烦恼人生的神圣
后记
再版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看到这本专著的即刻,我和小谢就交流过。一个显然的共同观点是,中国的女权主义很混乱,这个混乱的表现在于: 第一、女权主义的诉求是什么?第二、如何达到这种诉求? “男女都一样”在颠覆性别歧视的社会体制与文化传统的同时也对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性别群体进行了否认。“男同...  

评分

首先,这是一本好书。该书梳理了八九十年代主要女性作家及其作品,将分析视角嵌入时代背景/话语当中,提出了一个至今仍被广泛沿用的概念:花木兰式境遇。这一概念的意思是:女性作家的创作经常是(不可避免或不自觉地)采用男性的视角和口吻,从而使得女性身份成为一个“空洞的...

评分

看到这本专著的即刻,我和小谢就交流过。一个显然的共同观点是,中国的女权主义很混乱,这个混乱的表现在于: 第一、女权主义的诉求是什么?第二、如何达到这种诉求? “男女都一样”在颠覆性别歧视的社会体制与文化传统的同时也对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性别群体进行了否认。“男同...  

评分

看到这本专著的即刻,我和小谢就交流过。一个显然的共同观点是,中国的女权主义很混乱,这个混乱的表现在于: 第一、女权主义的诉求是什么?第二、如何达到这种诉求? “男女都一样”在颠覆性别歧视的社会体制与文化传统的同时也对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性别群体进行了否认。“男同...  

评分

首先,这是一本好书。该书梳理了八九十年代主要女性作家及其作品,将分析视角嵌入时代背景/话语当中,提出了一个至今仍被广泛沿用的概念:花木兰式境遇。这一概念的意思是:女性作家的创作经常是(不可避免或不自觉地)采用男性的视角和口吻,从而使得女性身份成为一个“空洞的...

用户评价

评分

本来想打四星,为她居然能把客观冷静的分析文章写得如此煽情减一星。

评分

精华在绪论与结语,对于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给中国女性的地位及文学创作带来的影响的考量与梳理非常考验学术功力。而对新时期以来的14位代表性女作家的文本细读,在传统的作家作品论基础上,进行了女权主义立场与宏观上的社会学、文化研究,此种细读较之于从某种理论预设的立场出发去读解要难得多。张洁、宗璞、戴厚英等章节由于本人不熟悉作品而体会不深,但在王安忆、铁凝、刘索拉、张辛欣、方方等较为熟悉的作家章节,则体会到了理论操练与审美双重层面的阅读快感,戴爷的洞见依旧令人折服。如果说80年代启蒙运动,以精英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的过度反拨,对现代化及西方理论不假思索的拥抱,以及与大众文化的合谋,让女性在走出80年代前的“花木兰境遇”时,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女性地位的倒退,女性写作在性别本质主义中突围或陷落。。。。

评分

个人风格很突出,鲜明的文本细读法,对我这种没怎么接触过相关文本的人来说,读起来也不感觉枯燥。

评分

建议女权逗士们应该多读点戴锦华的书。

评分

世间那些美好的写字的女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