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的执着

生的执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解志熙
出品人:
页数:307
译者:
出版时间:1999/07
价格:17.2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020028818
丛书系列:猫头鹰学术文丛
图书标签:
  • 存在主义
  • 解志熙
  • 中国现代文学
  • 文学研究
  • 生的执著
  • 现代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论
  • 文学评论
  • 生的执着
  • 生存
  • 坚韧
  • 信念
  • 希望
  • 奋斗
  • 人性
  • 成长
  • 坚持
  • 觉醒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目录】

序 严家炎

导言 存在的意义:存在主义要旨说略

一 存在主义的本体论(存在论)

二 存在主义的实存状态观

三 存在主义的自由选择观

四 存在主义的在世关系论

五 危机的文明与危机的哲学

六 危机的哲学与危机的文学——存在主义与西方现代文学的基本关系

第一章 存在主义在现代中国:传播与接受

一 哲学界的冷漠与迟钝

二 文学界的敏感与热忱

第二章 鲁迅:存在的虚无与绝望的抗战

一 幻灭的体验和“黑暗”的思想

二 存在的虚无——孤独个体的存在体

三 绝望的抗战——走向本真的存在之路

第三章 从张水淇到汪曾棋:人的自为与自欺

一 张水淇:成为你自己——人的自为与自欺

二 汪曾棋:自欺及其扬弃

第四章 冯至:生命的沉思与存在的决断

一 从浪漫的抒情到存在的自觉

二 正当的死生与认真的为人

三 存在的自我承担与相互关情

四 人生的意义与存在的决断

第五章 钱钟书:人生的困境与存在的勇气

一 从“文化的批评”到“形象的哲学”

二 人生的困境与存在的荒诞

三 时间的反讽与生活的悖论

四 存在的勇气与自我的拯救

结语

一 存在主义和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关系的契机

二 存在主义和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关系的焦点

三 存在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为何不广

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

一 两难而两可的选择

二 鲁迅遗产的代价

三 风中芦苇在思索

增订后记——兼答曾庆元先生

作者简介

解志熙1961年10月生于甘肃省。1982年元月在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86年6月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1990年元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从1992年起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曾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出版《风中芦苇在思索——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片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美的偏至——中国现代唯美——颓废主义文学思潮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f年出版)等著作。

目录信息

序 严家炎
导言 存在的意义:存在主义要旨说略
一 存在主义的本体论(存在论)
二 存在主义的实存状态观
三 存在主义的自由选择观
四 存在主义的在世关系论
五 危机的文明与危机的哲学
六 危机的哲学与危机的文学——存在主义与西方现代文学的基本关系
第一章 存在主义在现代中国:传播与接受
一 哲学界的冷漠与迟钝
二 文学界的敏感与热忱
第二章 鲁迅:存在的虚无与绝望的抗战
一 幻灭的体验和“黑暗”的思想
二 存在的虚无——孤独个体的存在体
三 绝望的抗战——走向本真的存在之路
第三章 从张水淇到汪曾棋:人的自为与自欺
一 张水淇:成为你自己——人的自为与自欺
二 汪曾棋:自欺及其扬弃
第四章 冯至:生命的沉思与存在的决断
一 从浪漫的抒情到存在的自觉
二 正当的死生与认真的为人
三 存在的自我承担与相互关情
四 人生的意义与存在的决断
第五章 钱钟书:人生的困境与存在的勇气
一 从“文化的批评”到“形象的哲学”
二 人生的困境与存在的荒诞
三 时间的反讽与生活的悖论
四 存在的勇气与自我的拯救
结语
一 存在主义和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关系的契机
二 存在主义和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关系的焦点
三 存在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为何不广
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
一 两难而两可的选择
二 鲁迅遗产的代价
三 风中芦苇在思索
增订后记——兼答曾庆元先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深度和新意!

评分

12年前读过

评分

很有意思,在读笔记的时候还是很激动。那时候还没有读过哲学史,只是对读到这部分的书都会很激动。

评分

导言部分对于存在主义理论的梳理还是很清晰的,虽然这里面大抵也有很多针对后部分分析中国状况的需要做了一些筛选性的解读。从第一章开始,作者将存在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联系起来的,是中国作家文本中的具体指涉对于存在主义所能发散的、能够与文学/与日常生活重叠接续起来的这个范畴内的东西。它是一个曲折的逆向反映,由“中国现代文学”至“存在主义”的单行指向而没有回返的过程,因而我还没想通,总觉得这个角度似乎有其不尽合理之处。后面针对具体作家的分析则侧重于轮廓,不知道是不是限于篇幅又要尽量地将实例都引出来,这种中国史实与外国理论对照互参的写法似乎总还有一种琳琅观目却没能写得深细一些的遗憾。

评分

很有意思,在读笔记的时候还是很激动。那时候还没有读过哲学史,只是对读到这部分的书都会很激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