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乡》发表于一八七八年,是托马斯·哈代(1840—1928)创作中期的重要成果。哈代这位英国十九世纪末期的大小说家和二十世纪初期的大诗人,久已为我国读者所熟悉和欣赏,他的小说和诗歌代表作,如《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还乡》、《卡斯特桥市长》、《三怪客》、《列王》等,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就通过中译本陆续介绍到了我国。哈代在他的创作生涯中,自觉地奉行文学“反映人生,暴露人生,批判人生”的主张;同时又自觉地探寻艺术上的不断创新。《还乡》正是哈代创作中这种双重自觉性的体现。
故事发生的场景爱敦荒原,以及荒原上固守传统习惯风俗的居民,就是整个人类生存环境的缩影。故事中男女主人公与荒原的关系,不管是克林·姚伯的回归荒原,改造荒原,还是游苔莎的厌倦荒原,摆脱荒原,都反映了哈代那个时代的“现代”青年与环境的剧烈冲突。克林·姚伯年轻有为,从巴黎还乡,满怀由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生发而来的善良意图,自愿抛弃繁华世界的纷扰劳烦、纸醉金迷的生活,意欲在故乡的穷乡僻壤开创一番小小的经邦济世、开蒙启智的事业,但他首先遭到的,是与自己最亲近的寡母和新婚妻子的反对。由于命运的捉弄,他又突患眼疾,则进而为他的失败推波助澜。女主人公游苔莎与环境的冲突,是朝着与姚伯相反的另一方向。姚伯是生于荒原——走向繁华世界——复归荒原;游苔莎是生于繁华世界——流落荒原——意欲逃离荒原。他们二人虽都不满现状,都具有超出荒原人传统习俗、思想的“现代”意识,但是彼此仍格格不入。这样的一对青年男女,多半出于外貌上的相互吸引,再加上初识阶段彼此的误解,在一时的感情冲动之下结为婚姻伴侣,他们婚后的冲突也就更加激烈。又是命运的拨弄,这种冲突不仅难于因势利导地得以排解、消减,相反却愈演愈烈,最后必然酿生悲剧。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was the turning point of Hardy’s writing carrier. From that period he started to engaged in writing tragedy. In this novel, the main characters contentedly struggled against with the living and social environment at that time. But ...
评分“十一月的一个礼拜六下午,已近黄昏,这片广袤无边、莽莽苍苍的埃顿荒原,正在逐时逐刻变得昏暗起来。头顶那片青天已漫起了一片空濛的灰云,这片灰云就像一顶帐篷,罩住了整个荒原。” 在《还乡》的开篇,哈代就用灰云笼罩下的埃顿荒原为小说的悲剧性抹上了浓浓的宿命色彩。当...
评分 评分 评分《还乡》一书主要写了两位男女主人公幸福结合又走向悲惨破裂的一场悲剧。 哈代笔下的尤斯塔西雅这个女人看上去并不是正面角色,但我欣赏她。并不是欣赏她的心计,是她为了自己的热爱敢于破釜沉舟那个劲头。故事发生在荒原,尤斯塔西雅要摆脱的地方。她一心要离开这里,她向往巴黎,...
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令人印象深刻
评分覬覦圖書館此版本的哈代好多年,臨別時還在謀劃著怎麼偷書啊,為啥我沒有做小偷的本領呢,我是多麼愛哈代的文風啊,所有的書都喜歡,但找不到好版本是絕對不輕易下眼的!!
评分大学时候图书馆里借到的。书页早已发黄。关于自然,深刻的作品,不是皆大欢喜岁月静好的田园诗,而是像真正的自然和人性一样,充满无法直视的黑暗。
评分在高中的图书馆找到这个版本,繁体字,书页泛黄,味道很美好
评分关于景物的描写措辞非常之优美到位,特别是以环境凸显人的境地更是具有相当的水平。游苔莎,克林,韦狄,朵荪四人的命运互相牵扯,游苔莎与韦狄最后的死亡来之突然,极富戏剧性。不能说孰对孰错,只怪造化弄人。哈代似乎钟情于无可奈何的命运——宿命感。但还比不上哈代之于我心中的NO.1《苔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