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標籤: 金剋木 梵語 印度 佛教 哲學 梵學 語言 文化
发表于2024-12-23
梵佛探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序
現在將我發錶過的研究或論及古代印度文化的24篇文章結成一集齣版,以便讀者參閱。這些多是“草創”之作,不足人“方傢法眼”,但也許還可以藉給後來人做墊腳石。其中有不少附瞭譯文,也是為瞭便利讀者。除說明是齣自古譯的書以外,文言的,白話的,都是我直接從印度古文(梵語)譯齣的。有些還附瞭原文和對照錶,以供核對。這增加瞭印刷排校睏難,但方便瞭讀者。我希望這些文章能有研究印度的專傢以外的讀者,所以盡量寫得不那麼專門,使有些讀者看時可以略去專門的內容而依然能懂。《梵語文學史》和《古代印度文藝理論文選》(人民文學版)和《中印人民友誼史話》(中國青年版),盡管已經絕版而且估計不會再版,也仍作為專著單行,不收入集。關於有些文章,下麵再略作說明。
《梵語語法<波你尼經>概述》列為第一篇。《波你尼經》是一部概括全部梵語語法的“經”體的書,是用符號語言編成口訣仿佛咒語的封閉的書。照印度傳統,學文法的人隻背誦零散經句作為口訣。除專門學習“聲明”(語言學)的學者以外,很少人讀原著。國際上從19世紀到20世紀陸續齣版瞭德文、英文、法文的譯注本,也是隻能供專門學者應用。照我所知道的情況說,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國外還隻有極少數學者對此書作單方麵的專題研究,缺少全麵係統而且“通俗”寫給注意語言思想文化的讀者看的書。我這曆盡滄桑終於在“劫餘”寫定的《概述》,曾於80年代初《語言學論叢》第七期(商務版)得到發錶,後來收入《印度文化論集》 (社會科學版)。現在排為首篇,不僅是有“敝帚自珍”之意,而且想引起注意,希望多些人知道這部名聲極大而讀本文者極少的“經”體的書。我在文中還提齣瞭和彆人不盡相同的意見。我不認為這僅僅是教人學習梵語的手冊,而認為是概括錶述當時知識界內形成的通行語(梵語)的規範,是一種文化思想建構的錶現。波你尼總結前人成果編成口訣,一為容易記誦,二為可以保密以見“神聖”,三則是自覺發現瞭(實是建構瞭)規範語言的總的結構體係,以為是發現瞭語言的規範,亦即思想文化的,亦即宇宙一切的規範,因而必須作成“經”體,賦予神秘性。這部《經》和我們的《內經》、《參同契》有類似之處。現在我又覺得這部語言符號的文法書更類似形象符號的《易經》。兩書雖都以符號組成,但所蘊含及傳達的信息和傳達信息的方式彼此不同,而符號網絡的構成及內含的思想根源卻有相通之處。可惜我這八十老翁縱使竭盡衰年餘力也難以一字一字寫文來談這世界上的兩部“難念的經”瞭。
第二篇是《梵語語法理論的根本問題》。這也是據我所知很少有人注意的。古印度人口頭傳授經典,不寫下來,不重文字,隻重視聲音符號的語言,以為語言存在於口頭聲音。他們從語音錶現的詞搜查語根,分析語法,建立結構體係。這裏齣現瞭一個哲學思想問題。名詞(概念)在先還是動詞(行動)或稱“述詞”(述說行為的詞)在先,即,是不是名齣於動?有兩派爭論,以主張 “名齣於動(述)”的勝利而結束。全部語詞歸於不到兩韆語根,全是動詞,即“述詞”。這樣分析並歸納聲音語言為語根和中國人分析並歸納形象語言的文字為五十“部”,而建立“部首”是同一思想路綫。一個是以聲音為主的語詞網絡係統。一個是以形象為主的文字網絡係統。印度的《波你尼經》成於公元前幾百年,而中國的《說文解字》成於公元後百年。較早的《爾雅》的語詞分類體係不知是不是也可以算是同一思路而以意義為準。漢語將漢字作為通行語的符號,重視形象。《說文》的《序》中就以伏羲觀象畫八卦為文字開始。印度正統思想認為“聲是常”,認為聲音語言永恒,即,口口相傳的《吠陀》經典永恒。反正統的佛教思想認為 “聲是無常”,即,《吠陀》不是永恒的。他們的“聲”就是詞,就是中國的“字”,就是語言。中國人重視形象,以字為詞,文字也就是語言。重音的以為名齣於動,行為在先。重形的是不是以為名是第一?一動,一靜。在方音不同而文字統一的中國人看來,音有生滅而形常在,如八卦。用希臘語寫成的《新約.約翰福音》開頭就說,“太初有道”。這“道”字是logos,邏各斯,亦即語言。記得歌德在《浮士德》中寫浮士德博士宣布“太初有為”(行為,Tat)。音和形,動和名,行為和語言,不同理論齣於同一思路。中國人思想重形,重名,兩者相通(形式,符號)。孔子立“名”,老子破“名”,都是重視語言符號。中國人的傳統宗教
思想是祖先崇拜。拜的本來不是偶像而是“神位”,是“木主”,是碑,是文字,是名,代錶活人或“死而為神”的人。基督教在拜占廷羅馬帝國時期改變瞭原來希臘(地中海)的文化思想。東方影響瞭西方。伊斯蘭教人印度,影響瞭印度人本來的哲學思想。佛教人中國也影響瞭中國人的傳統思想。兩者都是從西到東的影響。這三大係的文化思想都有前後兩大時期的差異。如不把前後時期分開對照以見其有同(傳統)有異(變化),研究思想史就難以深入思想內涵而停留於排列組閤。古代印度的文法理論中討論這一名動問題的材料雖留下極少,但可能是點明這一問題的現存最早文獻。因此把這篇放在《波你尼經》概述之後,希望引起注意。這和前一
篇都不僅是語言學問題,而是語言哲學問題,又不僅是古代哲學問題,而是連貫下來的思想文化問題。人的群體思想是不可能攔腰一斬“徹底決裂”的。
金剋木,1912年8月生於江西。中學一年級失學。1935年到北京大學圖書館做圖書管理員,自學多國語言。1941年經緬甸到印度,在加爾各答遊學,兼任《印度日報》及一傢中文報紙編輯,同時學習印度語和梵語。1943年到印度佛教聖地鹿野苑鑽研佛學,同時學習梵文和巴利文,走上梵學研究之路。1946年迴國,應聘武漢大學哲學係。1948年後任北京大學東語係教授,同時任第三至七屆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第五屆至第七屆常委,宣傳部部長。2000年8月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大書
評分是金剋木發錶過的研究或論及古代印度文化的論文集,齣發點似是能有研究印度的學者以外的讀者。但是仍舊覺得講梵語語法的書很難吸引到主流讀者,即便如此還是很喜歡這本寓哲學思想漁語言語法的著作的。
評分讀過一部分
評分讀過一部分
評分讀過一部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梵佛探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