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娜·阿倫特(1906—1975)美籍德國猶太哲學傢,曾師從於海德格爾和雅斯貝爾斯,在海德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自1954年開始,阿倫特先後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布魯剋林學院開辦講座;她還擔任過芝加哥大學教授、社會研究新學院教授。阿倫特以《極權主義的起源》(1951)、《在過去和未來之間》(1961)和《論革命》(1963)為代錶的一係列著作,及其天纔的洞見和雋永的智慧,為當代政治哲學做齣瞭卓越的貢獻,成為二十世紀政治思想史上令人矚目的人物。
本書圍繞法國大革命和美國革命,從政治生活的現象學方法和指導兩場革命的不同理論入手,深度剖析瞭兩場革命的差異,錶達瞭作者“以自由立國”的共和主義思想。作者指齣瞭法國大革命目標的偏移,即從“以自由立國”轉嚮瞭對社會問題的控訴;而美國革命思慮的著眼點一開始就是政治形式的構建,它能確保引進不同的觀點和立場,體現更多人或群體的聲音和利益。盡管美國革命深深地影響瞭法國大革命,結果卻有雲泥之彆。
在法国,君主制的垮台并未改变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政府和民族之间的关系,而且政府的任何变革都不能弥补它们之间的裂痕。革命政府在这方面不同于前政府,革命政府既非民有亦非民治政府,最好的革命政府充其量只能是民享政府,而最糟的革命政府则是由自封为代表的人“篡夺最高统...
評分革命只剩下一个古老的理由:以自由对付暴政。 一,革命的意义 美国革命:发生在美国社会形成之后。社会结构的改变,“可爱的平等”在革命之前就已经形成了。 自由世界的通常观念:判断政治实体宪法的最高标准即非正义,也非伟大,而是自由。 解放不等于自由。 革命的词源分析:...
評分 評分阿伦特的文笔是知性的冷艳,深邃不在于刹那而是持续地震颤。 她清晰的描绘了卢梭马克思基于同情视角开启革命,这样就将自由隐匿于必然性之中。因为同情是对一致性的呼唤对具体个人的不关注,归根结底,同情是自我的感动而不是对他者痛苦的共情。尤其人民走上街头愤怒的斥责一切...
評分隻有我沒太讀懂?為什麼並列句的連接詞是轉摺詞,增加太多閱讀難度瞭。很多詞不懂什麼意思,比如“公共自由”,“公共幸福”,“絕對性。看中文版本,感覺原版應該充滿瞭從句。中文版難讀原因之一可能就是在名詞前加一大段修飾語,和中文習慣語法大相徑庭。
评分近期因為寫法國大革命又看瞭一遍,阿倫特那發散性的思維,毫無條理的文風真是奇葩一朵,夠摺磨人的!
评分區分兩種革命,對於極左翼,和要“告彆革命”的兩種人,都是有意義的。
评分重讀。阿倫特指齣,法國革命的最大失誤,就是將本屬與政治範疇的革命,偏轉到社會生計領域,結果沒能夠構造公共空間,最終墮入上剋下的專製輪迴。而後法國革命的悲劇,恰是把1789當作革命的唯一樣闆,遺忘瞭充滿著古典政治意味的美國革命。
评分認真閱讀瞭導言,第一、四、五章,其他地方匆匆瀏覽。法國沉溺於尋求絕對性,以絕對的人民主權取代絕對君權的結果是陷入立憲權威的惡性循環;而美國立基於立約自治的全新傳統,以羅馬建城精神為範本,用開端本身賦予製憲權威,在立國時刻組建全新的權力體係,成為“以自由立國”的典範。這一對製憲權問題的解決看起來比施密特想象的主權決斷要高明得多。最精彩的在於阿倫特求諸古典資源,對“權力”和“自由”概念做瞭重新闡釋:與以“壓迫”和“強製”為核心的概念不同,權力被理解為人類集體聯閤起來以追求共同事業的力量;“自由”與“解放”做齣瞭區分,解放是恢復固有的人的權利與自由,自由則意味著人民進入公共領域掌握政治權力,以自由立國(而非單純的解放)纔是革命的目的。屢屢引用、探討希臘羅馬基督教的內容,典雅深邃,不敢說讀懂瞭多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