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革命

论革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汉娜·阿伦特(1906—1975)美籍德国犹太哲学家,曾师从于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在海德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自1954年开始,阿伦特先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开办讲座;她还担任过芝加哥大学教授、社会研究新学院教授。阿伦特以《极权主义的起源》(1951)、《在过去和未来之间》(1961)和《论革命》(1963)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及其天才的洞见和隽永的智慧,为当代政治哲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上令人瞩目的人物。

出版者:译林出版社
作者:[德] 汉娜·阿伦特
出品人:
页数:281
译者:陈周旺
出版时间:2007-3
价格:19.5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44702171
丛书系列:人文与社会译丛
图书标签:
  • 汉娜·阿伦特 
  • 政治哲学 
  • 政治学 
  • 阿伦特 
  • 革命 
  • 政治 
  • 哲学 
  • 论革命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本书围绕法国大革命和美国革命,从政治生活的现象学方法和指导两场革命的不同理论入手,深度剖析了两场革命的差异,表达了作者“以自由立国”的共和主义思想。作者指出了法国大革命目标的偏移,即从“以自由立国”转向了对社会问题的控诉;而美国革命思虑的着眼点一开始就是政治形式的构建,它能确保引进不同的观点和立场,体现更多人或群体的声音和利益。尽管美国革命深深地影响了法国大革命,结果却有云泥之别。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论革命 汉娜·阿伦特,陈周旺 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2月版。 在政治上,这种新的、典型的现代哲学的谬误,就相对简单了。它在于不是根据行动者和当局者,而是从袖手旁观的局外人立场出发来描述和理解整个人类行动的领域。但是这种谬误由于其内在的一些真理性而相对难以觉察。...  

评分

阿伦特的文笔是知性的冷艳,深邃不在于刹那而是持续地震颤。 她清晰的描绘了卢梭马克思基于同情视角开启革命,这样就将自由隐匿于必然性之中。因为同情是对一致性的呼唤对具体个人的不关注,归根结底,同情是自我的感动而不是对他者痛苦的共情。尤其人民走上街头愤怒的斥责一切...  

评分

对照着英文看,主要是为了提高阅读的效率。但是书里影响到理解的错漏还是挺多的,就从今天不定期稍稍注释修改一下吧。 页码一为英文书,二为中文书。 一为英文原文,二为译文。 281,264 'Not to be born prevails over all meaning uttered in words; by far the second-best ...  

评分

为尊重知识产权,这里仅抄录陶先生文中的第一、第二则勘误,其他勘误请参见陶先生博客全文。 全文网址: http://tao.dongfeng.blog.163.com/blog/static/1285367132013428290466/ ------ 原文:The same, to an extent, is true for the particular aspect of revolution w...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减两星是因为翻译,和过去与未来之间、人的境况比比吧。

评分

“切勿生而无法言表;生命中次好的东西,其来也急,其逝也疾。”看上去很美,其实是错译!

评分

对委员会制度的研究是最大的亮点~

评分

本书中对革命的讨论主要是以对比法国和美国革命的方式展开的。开篇表明,近代革命的特殊之处在于想要制造历史的开端,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暴力,后者作为政治学中的“无思”,乃是唯一可能制造开端的力量。接下来,阿伦特表明法国革命的失败源于大众的生存问题爆发出来,“生命政治”即为所有人挣得面包的要求盖过了自由。由此,自我立法的古典政治让位于代议制所代表的那种由专家为不能发声的大众“代言”的社会学,自由亦转变为不受政治干涉的纯粹消极自由。有别于此,阿伦特提倡自下而上建立的地方性民主政府,效仿美国的联邦制度进行赋权式的联合,这样每个人都能够就最切身之事参与政治决断。全书的突出之处在于关注人在政治活动中的情态,并对其类型进行了细分,由之导出各种制度的性质,因而比单纯讨论外在制度的著作对人启发更为深远。

评分

: D02/7222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