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日本天才作家中岛敦的第一本中文简体版精选集,收录中岛敦《山月记》《弟子》《李陵》《光•风•梦》等九篇代表作。中岛敦的小说多取材于中国古典故事,独出心裁,文字优美,探究人性的幽暗与自我的存在,充满现代特质,深获读者喜爱。
【本书特色】
1,日本天才作家中岛敦作品中文简体版首次面世,重塑中国古典,让你认识自我,读懂人性的挣扎!
2,《山月记》是日本高中语文教材常选篇目,日文版《李陵•山月记》高踞日本“五大杰出小说”榜首,排名超越芥川龙之介《罗生门》和夏目漱石《哥儿》!
【评论推荐】
中岛敦作为对人性的知性的理解者,在他的身上有一种穿越性,这种穿越性可以和夏目漱石以及晚年的幸田露伴媲美。
——日本作家 伊藤整
中岛敦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显示了一种成熟和练达,表现了纯文学所具有的高雅与纯正的艺术品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王向远
中岛敦学贯中西,不仅深谙中国古典,还精通西方文学和哲学。他的作品不仅有简洁、高迈的汉文格调,还充满了深刻的哲理,蕴含着他对人的存在及命运的深刻洞见。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郭勇
中岛敦(1909-1942),日本作家。1933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学系,曾在私立横滨女子高等学校任教。1942年7月在《文学界》发表《山月记》和《文字祸》,震动文坛。稍后发表《光•风•梦》,为芥川文学奖候选作品。12月因哮喘病发作而去世。他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广为流传,其中《山月记》为日本高中语文教材常选篇目,日文版《李陵•山月记》入选为最有趣、印象最深刻的“五大杰出小说”之首,日文版《中岛敦全集》获日本“每日文化出版奖”。
中岛敦有“小芥川”之称,大概因为两人的人生和作品存在着相似之处。鲁迅的这句话可以视为对芥川龙之介作品的总结:“所用的主题多是希望之后的不安,或者正不安时之心情。”对生存的不安与苦恼,同样是中岛的主题,更进一步地,这不安与他的怀疑主义和对文明的反思息息...
评分中岛敦有“小芥川”之称,大概因为两人的人生和作品存在着相似之处。鲁迅的这句话可以视为对芥川龙之介作品的总结:“所用的主题多是希望之后的不安,或者正不安时之心情。”对生存的不安与苦恼,同样是中岛的主题,更进一步地,这不安与他的怀疑主义和对文明的反思息息...
评分山月不知心底事 ——中岛敦《山月记》中的古典梦境 一、『倾盖如故』 第一次听说中岛敦和他的《山月记》,是在知乎。在关于印象极深的句子的问题里,看到了那段撼动我内心的大段独白。 因为害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为有几分相信自己是明珠,而不能与瓦砾碌碌为伍...
评分中岛敦的《山月记》里共收有六个短篇,两个中篇和一个长篇。作者又是很早就去世,但并非死于自杀的日本作家。他1909年出生,1942年死于肺结核。人生的最后一年是在太平洋的小岛上度过的,总之,战争既没有延迟也没有加快他的死(这使得他没有机会像太宰治一样写出间接反映日本...
评分为什么编进去俩描写南太平洋风情的短篇,略不搭啊。
评分我敢断言,中岛敦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山月记》、《弟子》、《李陵》看到这等了不起的物语改编,内心哭成狗。
评分我敢断言,中岛敦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山月记》、《弟子》、《李陵》看到这等了不起的物语改编,内心哭成狗。
评分中岛敦的历史故事新编,他用他整饬典雅的文字,另辟蹊径,从我们耳熟能详的素材中铺陈出幻想与语言的织锦。他的人物,从历史的盖棺论定中挣脱出来,他赋予他们以血肉,丰满他们在困穷的时代与现实之下自我的悲怆、孤独、对自我的拷问以及绝望之下不息的勇气。中岛敦写历史,却也始终是在写当下、写自己。他的早逝,对日本文坛来说实是一大憾事。
评分中岛不仅有对人性幽微之恶的敏锐洞察,更有一股对才情受困不得其所的矛盾情绪。进则化为《山月记》中暴戾妖虎,退则变成《狐凭》里殒命狂人,正如其所言,不敢苦心琢磨自身,又不甘与瓦砾为伍。只有《高人传》似乎独立成一支,竟有久违的中式豁达。其二,中岛的知性色彩强过感性,因而行文少灵性,不是日式鬼魅气氛下的中国故事新编,更像论文式对自己所读文献隐晦处的揣测推论。也许这样生硬的文风源自翻译,大多数句子似乎是遵循日语语法直译,导致微妙的不协调感,例如省略主语的连续短句,定语前置的长句……这些都破坏了中文的语感。也许阅读原版是更好的选择。其三,中岛选题有一种意料之外的漂泊倾向,无论《弟子》、《李陵》还是《光·风·梦》,共同的是主角身在他乡对自身存在的确认,虽他乡各异,但高天远云的孤寂感是共通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