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两篇随笔,是波伏瓦存在主义理论入门之作。《模糊性的道德》阐述了存在的双重性,并对人类的生存状况作了深刻的思考。在萨特的存在主义影响下,波伏瓦开始研读黑格尔、克尔恺郭尔、康德等哲学先驱的著作,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存在主义哲学观,提出了“存在的模糊性”的观念。她主张承担自身的存在,争取自由,让我们的存在处于向无限性开放的有限性中。正像那个古老的谚语所说的那样:“不管结果怎样,做你该做的事。”《皮洛士和齐纳斯》一文讨论人类行动的尺度、行动的目的和价值。
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 1908-1986),法国哲学家、作家、女性主义者。1929年通过法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曾在多所学校执教。1945年和让-保罗·萨特共同创办《现代》杂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义观点。1949年出版《第二性》,引起极大反响,成为女性主义的经典。1954年凭小说《名士风流》获龚古尔文学奖。她和汉娜·阿伦特、苏珊·桑塔格并称为西方女性学术的三个中心。
先摘抄吧! 一: 1. 在生存之前,既没有生存的理由,也没有不生存的理由。 2. 他承担着对世界的责任,而这个世界并不是一个外来神力的作品,而是他自己的作品。 3. 正是人自己在作决定,决定作为一个人存在是否很重要,也只有他自己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沮丧。 4. 生命...
评分二 1. 儿童处境的特点,就是他被抛向一个他并没有致力于构建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在没有他参与的情况下制造出来的,对他来说,这个世界似乎是一个绝对物,他只有绝对服从的份儿。 2. 他相信父母和老师的存在:把他们当作神灵来尊敬,而父母师长却无法成为神灵,他们只好满足于向...
评分二 1. 儿童处境的特点,就是他被抛向一个他并没有致力于构建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在没有他参与的情况下制造出来的,对他来说,这个世界似乎是一个绝对物,他只有绝对服从的份儿。 2. 他相信父母和老师的存在:把他们当作神灵来尊敬,而父母师长却无法成为神灵,他们只好满足于向...
评分提起波伏娃,就在写下上述标题的那一刻,我的脑海中情不自禁地浮现出近二十年前初读其回忆录时的情形:那是一册名为《西蒙•波娃回忆录(第一卷)》的平装本,比后来我在图书馆见到的煌煌八大卷的精装本,显然要简陋得多。事实上,当我在离家仅几步之遥的小书店见到它时,并...
评分1.波伏娃《模糊性的道德》 1)模糊性: ①自从人类存在 开启人类生活 便经历着一种“悲剧的模糊性”境况 ②哲学家的存在就是旨在消除这种模糊 解决物质与精神的失落 2)※道德※: ①波伏娃:※道德是某种“缺失”※ ②※“没有失败 就没有道德”※ 2.生存 “我的自由所指定的目的...
撕心裂肺一词让我茅塞顿开
评分以存在主义重审人类道德与自由问题。主体强化之后的反主体冲动。与其说模糊性,不如说虚无性。人的存在并没有客观必要性、纯粹性,没有绝对真理,人是虚无性的存在。人的任何概念都有一定的模糊性,它们寄居在与自身性质相反的事物身上,只有在冲突之时,这些概念才能有清晰的边界,显示为积极的生存。
评分理解存在主义哲学可以从这里开始。
评分翻译略微生涩难懂
评分存在主义入门与为存在主义的辩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