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件事是确定无疑的:最终我们都会死亡。
★但我们真的相信自己会死吗?
★死亡是生命的终点吗?
★人是否有不朽的灵魂?
★为什么说永生是件坏的事情?
★在某些情况下自杀是否可能合理和符合道德?
★我们终将死掉这个事实,会怎么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
———————————————————————————————————
《死亡哲学:耶鲁大学第一公开课》一书源于最受欢迎的国际名校公开课之一《哲学:死亡》。在这本通俗易懂的哲学著作中,谢利?卡根教授挑战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或未经深思的观点,邀请读者系统反思死亡的哲学之谜,以更清晰的概念探讨死亡的意义为何,从形而上学到价值观,认真、理性地思考生命和死亡的真相。进而带领我们探索生命的价值,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人生这趟旅程。
叔本华对死亡哲学的阐述,对本书来说至为贴切:“由于对死亡的认识所带来的反省,致使人类获得形而上学的见解,并由此得到一种慰藉。所有宗教和哲学体系,主要即为针对这种目的而发,以帮助人们培养反省的理性,作为对死亡观念的解毒剂。”死亡虽是我们每个人的宿命,但看待死亡的视角,却可以让人们获得拯救。
谢利•卡根(Shelly Kagan),他的名字还经常在网上被译成“雪莱•卡根”,耶鲁大学哲学教授(Clark Professor of Philosophy)。1982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在1995年到耶鲁大学任教之前,他曾任教于匹兹堡大学和伊利诺大学芝加哥分校。
谢利•卡根教授在耶鲁大学教授的课程《哲学:死亡》是互联网上最受欢迎的国际名校公开课之一,也是网易公开课最早的人气课程。在公开课视频上,卡根教授穿着牛仔裤、帆布鞋,盘腿坐在课桌上,坐在讲台上和一班年轻人大谈生命和死亡的本质,手舞足蹈,状如孩童,侃侃而谈的形象深入人心,被称为“大仙”,因其缜密的逻辑性和感染力,备受追捧。
死亡是终极的奥义,人面对死亡总是有着天然的敬畏心理,大多数情况下并非无知者无畏,而正因无知,所以畏惧。在这本书中,谢利•卡根试图将人们从对死亡的迷思中解脱出来。我们拥有灵魂。由于灵魂的存在,我们死后仍可能继续活着。我们恐惧死亡,恐惧到希望自己永生。...
评分完整格式见BLOG:http://www.gonghejian.com/书评/2014/07/05/sierhousheng.html ## 死而后生 > 大部分的学习,其实大都无非技能和知识、观点。放在使用主义的背景下,我们喜欢讨论什么是有用的,什么又是有效的。**死亡**,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能说没用,可是起码也不知道...
评分原来写读书评论,总会有个标题,现在却不知道如何开头。有时候在想,我们写读书评论,是为了评价作者之得失、作品之优劣吗。当一件作品脱离作者完稿后,我觉得它就已经摆脱了被原作者控制的命运,它有了自己的生命和灵魂。阅读,与我们交往的是作品而不再是作者。所以呢,在感...
评分哲学家Stephen Cave在TED演讲中以“你什么时候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会死亡”为开头,通过四个故事来探讨如何处理我们对死亡的恐惧。死亡不可避免,而公开探讨死亡或许可以使我们能更理智的面对这一话题,因此卡根教授开设了这门关于死亡的课程。 如果做一张思维导图,中间是死亡,...
评分基本上任何哲学问题都是一个无解的问题,但是研究哲学的目标也不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它的重点在于对于事物的理解,合乎逻辑的推理过程,但这种推理不会像1+1=2那样是绝对严密的,所以哲学思考是一个永无止境的事情,它的乐趣也正在此。 人终将一死,但是人有没有可能掌握自己...
路人二元論轉一元論
评分很无聊的一本书。讨论非常初步,连心灵哲学入门书都达不到。充满了各种文科生式的思想实验。很多作者的个人观点也很naive. 心疼我的50块钱。
评分感觉语言上有点啰嗦,不过是很不错的哲学入门书。
评分如果让你一直活下去,这其实并不是一件好事。而如果活得实在苦不堪言,自杀也未必就被诟病。人生,更多的是活过,来过,是动词而不是名词。
评分(弃)思辩性大于内容,实际上并没有对应该如何向死而生而设计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有多大启发,思辩逻辑也有些强扭,但有这样的思考也很有趣,提奇奇怪怪的问题和举奇奇怪怪的例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