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
本书是个人探求宗教经验的记录,记载自身在信仰上的探险、疑难及迷惘,与其他哲学和宗教的磋研,以及对往圣先哲最珍贵的所言、所诲的省求。当然,这是一次兴奋的旅程,但愿我能叙述明简。深信这种对崇高真理的探求,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循他自己的途径,每一途径人人各异。哥伦布是否曾在美洲登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确实曾去探险,且历经探险途中所有的兴奋、焦虑和快乐。
本书以林博士的真诚、反叛、不愿人云亦云,做一个应声虫,他要自己寻找探讨是必然的途径。因为他自小生长在牧师的家庭里,他小时候就读经、祈祷、参加崇拜,就连他在自称是异教徒的一段时期,他仍是以基督徒的原则处世为人。他自称是异教徒,因为他不想做一个挂名的基督徒,他的名字没有记录在任何一个教会的教友名册上。他不甘心接受“装在箱子里”的信仰,当他拋弃“箱子”的时候,连“信仰”也一起拋弃了。然而他的基本人生观仍是基督徒的,也许他像齐克果一样,是一位“存在的”基督徒。
先生是真正的文人,之前读他的书看他的原著改编的电视话剧,却不知道他是基督徒. 我不是个有才能足够表达自己的人,读过先生的这本书后,终于可以极力推荐身边的朋友和同事来了解文化背景差异下信仰的形成,先生讲得很生动,快来读一读.
评分先生是真正的文人,之前读他的书看他的原著改编的电视话剧,却不知道他是基督徒. 我不是个有才能足够表达自己的人,读过先生的这本书后,终于可以极力推荐身边的朋友和同事来了解文化背景差异下信仰的形成,先生讲得很生动,快来读一读.
评分显然林先生要做自己的传记,并非是要介绍自己的生命历程,也不是评论自己思想和成就。我想林先生对做传记是有很多的想法的,其所作《苏东坡传》、《武则天传》该是过足了情感传记的戏瘾。或许要理解林先生的情感,理解他的品性,可以去看他的苏东坡,看东坡先生的林语堂...
评分信仰应该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当你成人, 可以开始独立生活, 独立思考之后, 你心里所深信的将直接影响到你的言行, 决定你一生的命运. 选择信仰是每一个正常人都必须做的一门功课. 做得好坏如何, 最后有审判等着每一个人. 不是吓唬谁, 是本来就”有法有天”的. 所以信仰是不能...
评分语堂先生云:不懂得脚趾在冰凉溪水中的快活切不能认识上帝。世界上没几个人能够在著书立传时以做人为傲,而他却能在做人之矛盾中找到活泼趣味,其幽默不刻薄也不失了市民的荤俗,十分有趣。林语堂对儒释道基督之论值得一读,读过以后再不必要去读这种二手呕吐物,先生之高明犹如教科书,无人出其右,若是要读,真就得走进去耐心品读了。
评分本书的主体部分是林语堂对宗教问题的实际思考,但我不太能读得进去。附录的林语堂自传以及八十自叙倒是有意思的自传材料。
评分简单 清澈 无比涵养而诚实质朴却又深厚
评分林语堂果真是脚踩中西文化的两条大船。对中国古代的哲学,尤其是老子,庄子和孔子的见解非常的独特。根据林语堂的分析,我更喜欢老子的哲学。看着就好,但是我个人的风格可能偏向于孔子,大棒槌式的说教。把老子的境界当成自己追求的境界吧,至于基督教。我自己现在的状态也比较喜欢林语堂最终的这个状态,当人因为信基督而上天堂而信。这才是伪信。
评分林语堂果真是脚踩中西文化的两条大船。对中国古代的哲学,尤其是老子,庄子和孔子的见解非常的独特。根据林语堂的分析,我更喜欢老子的哲学。看着就好,但是我个人的风格可能偏向于孔子,大棒槌式的说教。把老子的境界当成自己追求的境界吧,至于基督教。我自己现在的状态也比较喜欢林语堂最终的这个状态,当人因为信基督而上天堂而信。这才是伪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