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中国意识的危机》出版于上个世纪60年代、70年代,已经成为一个经典著作。它提出的一个关于“五四”还有新文化时期的诠释,跟李泽厚所说的启蒙与救亡的关系一样,被认为是一个很经典的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诠释。
林毓生(Yu-sheng Lin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历史系教授、当代著名学者。
林毓生,1934年生于沈阳(原籍山东省龙口)。七岁时移居北京(当时称作北平),先后毕业于北师附小、北师附中。14岁时随家人迁入台湾,1958年获台湾大学历史系文学士。1960年赴美深造,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哲学博士,1969年至1970年在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1970年开始执教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历史学系,主讲中国思想史,于2004年退休,改任该系荣誉教授。
林毓生教授的著作主要有:
The Crisis of Chinese Consciousness: Radical Antitraditionalism in the May Fourth Era(1986),(该书中译本《中国意识的危机》于1988出版)、《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1988)、《政治秩序与多元社会》(1989)、《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合著,1994)、《从公民社会谈起》(预定2007年出版)等。
闫老师的最后一次讨论课。又有同学说没听懂。不知道我说啥难的了,也许是我的逻辑问题吧。 ———————————————————————————————————————————— 结合《德性之后》p185:麦金泰尔在谈到用亚里士多德的道德理论与现代自由之声抗衡时,必...
评分他拿得出手的也就这一本书了。但是也谈不上有多么的厉害。其它书都是碎片式的小文章。也不知道怎么能当上院士的,而且60岁就评选上了。可能攀上殷海光,算是余英时照顾的吧。 不过学术水平跟人品什么都没什么关系。我只是谈他的学术水平。
评分本书据说是林的博士论文,就我经验来看,博士论文基本是一个学人学术生涯最扎实最精悍的一块。果然读起来很严密,也不乏警句,全书基本结论为:五四知识分子“全盘西化”与“全面反传统”的思想本身,正是中国传统思想方式的表现,而一切的根源在于中国传统中的“借思想文化...
评分 评分本书据说是林的博士论文,就我经验来看,博士论文基本是一个学人学术生涯最扎实最精悍的一块。果然读起来很严密,也不乏警句,全书基本结论为:五四知识分子“全盘西化”与“全面反传统”的思想本身,正是中国传统思想方式的表现,而一切的根源在于中国传统中的“借思想文化...
读的是1988年修订版。心悦诚服,尤其引用科学哲学对科学主义批判的部分。附录大都在创造性转化书中读了,再读收获极大,发第一次所未发,除了崔之元的书评。崔文复述林著大意,无新意、新问题,还将“心悦诚服的权威”与“卡里斯玛”混在一起,林著特意用了一个拗口名词以示区别,崔直接含一块儿了
评分林先生的学术代表作,语言却能如此平易近人(虽然是译本),实属难得。他的几处提法对今天的读者理解五四时期带有浓厚“中国特色”的思想文化性征有极大的启发性,尽管身受中国大陆历史教育的读者们很难认同林氏的部分观点。此书读着有浅显之特点,大概也与其最初写作时的拟想读者主要集中于美欧诸国有关。
评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知主义、一元论、唯意识论思想,儒家学派的“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思想模式导致五四学人坚持思想改革现行的主张。他们提倡全盘性反传统主义。陈独秀的的全面反传统主义过火,胡适的全盘西化是假改良主义,鲁迅在显示层面对传统进行口号式的批判却在隐性层面认识到传统价值的道德意义。
评分对胡适比较严厉
评分借五四来梳理中国文化及其根源,极有见识。五四其实是个大问题,过去我们学到的关于五四,都符号化了,现象化了。弄清楚现象背后的种种冲突矛盾,才是重要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