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意识的危机

中国意识的危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作者:林毓生
出品人:
页数:271
译者:穆善培
出版时间:1988-1
价格:2.75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21001399
丛书系列:传统与变革
图书标签:
  • 林毓生
  • 思想史
  • 五四
  • 历史
  • 海外中国研究
  • 思想
  • 文化
  • 中国
  • 中国意识
  • 危机
  • 文化认同
  • 现代性
  • 思想史
  • 知识分子
  • 传统与现代
  • 民族主义
  • 反思
  • 社会变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本书《中国意识的危机》出版于上个世纪60年代、70年代,已经成为一个经典著作。它提出的一个关于“五四”还有新文化时期的诠释,跟李泽厚所说的启蒙与救亡的关系一样,被认为是一个很经典的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诠释。

作者简介

林毓生(Yu-sheng Lin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历史系教授、当代著名学者。

林毓生,1934年生于沈阳(原籍山东省龙口)。七岁时移居北京(当时称作北平),先后毕业于北师附小、北师附中。14岁时随家人迁入台湾,1958年获台湾大学历史系文学士。1960年赴美深造,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哲学博士,1969年至1970年在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1970年开始执教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历史学系,主讲中国思想史,于2004年退休,改任该系荣誉教授。

林毓生教授的著作主要有:

The Crisis of Chinese Consciousness: Radical Antitraditionalism in the May Fourth Era(1986),(该书中译本《中国意识的危机》于1988出版)、《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1988)、《政治秩序与多元社会》(1989)、《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合著,1994)、《从公民社会谈起》(预定2007年出版)等。

目录信息

著者弁言
增订再版前言
序 【美】本杰明·史华慈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五四时期全盘性反传统主义的根源(上)
一、传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道德秩序的解体
二、袁世凯·张勋·传统的滥用
第三章 五四时期全盘性反传统主义的根源(下)
一、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现代中国的第一代知识分子
三、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根源
第四章 陈独秀的全盘性反传统主义
一、社会达尔文主义和民族主义
二、全盘性反传统主义的来龙去脉
三、论据
第五章 胡适的假改革主义
一、胡适的思想模式
二、从改革主义到“改革主义”
三、全盘性的反传统主义
第六章 鲁迅意识的复杂性
一、一个分析范畴与早期关心的问题
二、全盘性反传统思想与《狂人日记》
三、《阿Q正传》
四、学术的·文体的·个人的·美学的
五、隐示的意识层次
六、鲁迅思想的特征【增补】——兼论其与中国宇宙论的关系
第七章 结论
后记
附录1 民初“科学主义”的兴起与含义【增补】——对民国十二年“科学与玄学”论证的省察
一、前言
二、科学与玄学论争的缘起,两派的基本立场及对“科学方法”的共同误解
三、胡明复对于科学方法的看法
四、胡适的“科学主义”
五、传统中国文化结构的崩溃与中国有机式世界观在现代发生的影响
六、“科学主义”对现代中国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的阻力
附录2 五四式反传统思想与中国意识的危机【增补】——兼论五四精神、五四目标与五四思想
附录3 中国人文的重建【增补】
一、什么是人文?
二、中国人文内在的危机:权威的失落
三、了解外国文化之不易:以检讨对西方“理性”与“民主”的浮泛之论为例
四、评胡适所谓“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形式主义的谬误的进一步说明
五、人文重建所应采取的基本态度:“比慢”
六、人文重建所应持有的观念:“特殊”与“具体”
七、对“新批评”的批评——谈人文研究的另一个基本观念:注重思想
八、如何注重思想?
附录4 追求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写在《中国意识的危机》中译本问世之际 崔之元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陈独秀浮夸 思想深度不够;胡适一味的崇拜杜威,妄想直接移植美国文化到中国;鲁迅想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但他根子里的烙印又在影响着他,他活在自相矛盾的世界里,痛苦着。  

评分

王德威:「學者和批評家熱衷談論革命、啓蒙,對「情」的問題卻是避之尤恐不及,似乎印證了林毓生教授所指出的,中國知識分子的通病—「借思想、文化以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從知識論層次上,以總體一元論式的邏輯偵知、評論、解決所有家國、社會、個人問題傾向。這種論述其來...  

评分

闫老师的最后一次讨论课。又有同学说没听懂。不知道我说啥难的了,也许是我的逻辑问题吧。 ———————————————————————————————————————————— 结合《德性之后》p185:麦金泰尔在谈到用亚里士多德的道德理论与现代自由之声抗衡时,必...

评分

闫老师的最后一次讨论课。又有同学说没听懂。不知道我说啥难的了,也许是我的逻辑问题吧。 ———————————————————————————————————————————— 结合《德性之后》p185:麦金泰尔在谈到用亚里士多德的道德理论与现代自由之声抗衡时,必...

评分

闫老师的最后一次讨论课。又有同学说没听懂。不知道我说啥难的了,也许是我的逻辑问题吧。 ———————————————————————————————————————————— 结合《德性之后》p185:麦金泰尔在谈到用亚里士多德的道德理论与现代自由之声抗衡时,必...

用户评价

评分

http://www.fgu.edu.tw/~wclrc/drafts/Singapore/zhang-s/zhang-s-07.htm

评分

http://www.fgu.edu.tw/~wclrc/drafts/Singapore/zhang-s/zhang-s-07.htm

评分

七十年代的论文写得这么好!一好是用奇理斯玛权威和中国古代普遍王权挂钩,二好是对鲁迅私人意识领域中未言明却坚守的传统价值,竟说出了吕纬甫的真相。讲胡适那段还是略显鸡肋。。。

评分

各种启发,各种膜拜啊...奇理斯玛支援意识,光这两点的阐述,就让我有了1000多字的灵感,整体论,全盘论就不说了,“胡诌”路上全靠它...嗯,袁伟时你根本就没批到点子上,很无力的...最后,真心希望此书能再版!

评分

此书以陈独秀、胡适、鲁迅为例,考察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一如对同时代的唯科学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的研究一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对林先生的结论,即全盘西化不可行,一方面须实行政治改革,追求民主自由,另一方面须重视传统,追求创造性转换,基本认同(唯前者论述不够,当与删节有关)。其中提到的从思想文化层面解决问题的途径,为受传统整体观思想之影响,在今日看来,仍然很有市场,“你跟他谈体制,他就跟你谈文化”是也。个人倾向于认为,在一个糟糕透了的专政体制下,公民素质也提高不到哪里去。书中对鲁迅先生的论述颇为精彩,如云“在晦暗的虚无主义之中,挣扎着保持他献身于中国之新生的信誓,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大致如此。最后谈到毛氏文革跟五四反传统主义的关系,也很有意思。甲午立春日筱堂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