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中国意识的危机》出版于上个世纪60年代、70年代,已经成为一个经典著作。它提出的一个关于“五四”还有新文化时期的诠释,跟李泽厚所说的启蒙与救亡的关系一样,被认为是一个很经典的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诠释。
林毓生(Yu-sheng Lin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历史系教授、当代著名学者。
林毓生,1934年生于沈阳(原籍山东省龙口)。七岁时移居北京(当时称作北平),先后毕业于北师附小、北师附中。14岁时随家人迁入台湾,1958年获台湾大学历史系文学士。1960年赴美深造,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哲学博士,1969年至1970年在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1970年开始执教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历史学系,主讲中国思想史,于2004年退休,改任该系荣誉教授。
林毓生教授的著作主要有:
The Crisis of Chinese Consciousness: Radical Antitraditionalism in the May Fourth Era(1986),(该书中译本《中国意识的危机》于1988出版)、《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1988)、《政治秩序与多元社会》(1989)、《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合著,1994)、《从公民社会谈起》(预定2007年出版)等。
王德威:「學者和批評家熱衷談論革命、啓蒙,對「情」的問題卻是避之尤恐不及,似乎印證了林毓生教授所指出的,中國知識分子的通病—「借思想、文化以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從知識論層次上,以總體一元論式的邏輯偵知、評論、解決所有家國、社會、個人問題傾向。這種論述其來...
评分本书据说是林的博士论文,就我经验来看,博士论文基本是一个学人学术生涯最扎实最精悍的一块。果然读起来很严密,也不乏警句,全书基本结论为:五四知识分子“全盘西化”与“全面反传统”的思想本身,正是中国传统思想方式的表现,而一切的根源在于中国传统中的“借思想文化...
评分本书据说是林的博士论文,就我经验来看,博士论文基本是一个学人学术生涯最扎实最精悍的一块。果然读起来很严密,也不乏警句,全书基本结论为:五四知识分子“全盘西化”与“全面反传统”的思想本身,正是中国传统思想方式的表现,而一切的根源在于中国传统中的“借思想文化...
评分在以往的意识形态宣传中(当然后来不太提倡了),“五四”被塑造为一个神圣的象征符号。民主科学作为反抗的手段,也作为民族自强自救的工具,以截然不同的文化姿态划开了与以往历史的纠缠。这个西潮汹涌的时代,因为马克思主义的输入及其组织的诞生,而被抽象为单一的象征...
评分他拿得出手的也就这一本书了。但是也谈不上有多么的厉害。其它书都是碎片式的小文章。也不知道怎么能当上院士的,而且60岁就评选上了。可能攀上殷海光,算是余英时照顾的吧。 不过学术水平跟人品什么都没什么关系。我只是谈他的学术水平。
林先生的学术代表作,语言却能如此平易近人(虽然是译本),实属难得。他的几处提法对今天的读者理解五四时期带有浓厚“中国特色”的思想文化性征有极大的启发性,尽管身受中国大陆历史教育的读者们很难认同林氏的部分观点。此书读着有浅显之特点,大概也与其最初写作时的拟想读者主要集中于美欧诸国有关。
评分了解五四思潮的不错的启蒙读物
评分一个范式的背影
评分此书以陈独秀、胡适、鲁迅为例,考察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一如对同时代的唯科学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的研究一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对林先生的结论,即全盘西化不可行,一方面须实行政治改革,追求民主自由,另一方面须重视传统,追求创造性转换,基本认同(唯前者论述不够,当与删节有关)。其中提到的从思想文化层面解决问题的途径,为受传统整体观思想之影响,在今日看来,仍然很有市场,“你跟他谈体制,他就跟你谈文化”是也。个人倾向于认为,在一个糟糕透了的专政体制下,公民素质也提高不到哪里去。书中对鲁迅先生的论述颇为精彩,如云“在晦暗的虚无主义之中,挣扎着保持他献身于中国之新生的信誓,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大致如此。最后谈到毛氏文革跟五四反传统主义的关系,也很有意思。甲午立春日筱堂记。
评分http://www.fgu.edu.tw/~wclrc/drafts/Singapore/zhang-s/zhang-s-07.htm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