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丹比是美國《紐約》雜誌電影評論傢。1991年的一天,他突然意識到自己成瞭一個隻讀新聞、時事書籍以及各種雜文的人,而且當時在美國大學,西方經典遭到少數民族和女權主義者以及一些激進知識分子的攻擊。這讓丹比非常生氣。他迴到母校,重修“文學人文”和“當代文明”這兩門本科生必修課。本書是他重讀西方文學、哲學、政治名著的故事,有趣而給人啓發。
大衛.鄧比在離開哥倫比亞大學30年後又重新走進瞭課堂,和18歲的學生們一起,和他們讀同樣的書。對於那些被稱作為西方文化堡壘的經典著作,作者又一次重新閱讀。他的行為證明,即使在這樣的後工業社會,人心仍然是傾嚮古典的。
这本书第一次发现时是在西安纬二街汉唐书城一楼文学作品类的书架上。大约是大一大二时候的事情,随手翻了翻,放回去了,没在意。读完《在MIT上学》之后,对美国的大学人文学科的教育模式也变得很感兴趣(尤其对哥伦比亚大学的原典计划)。再返回书城去找,发现没有了。最后在大...
評分世界上还有多少这样的人啊? 在《书里书外的经济学》上看到作者关于此书的介绍,寥寥数语,但用词颇“狠”,盛赞不已。遂按图索骥百度了一下,结果查找到此书前言和译后记,单单就这两篇看得我热血沸腾,因为在现代媒体时代难以见到有如此高文化自觉性的作者了,便当即决定上当...
評分思想的萌芽、培养和发展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的:人在生活,无论是单独的个体还是以社群、社会的形式。 生活的概念是与生存的概念有本质的差别。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分别。我们的生存可能已经习惯于异化的方式,但生活并不一定愿意承担这样的扭曲。要命的问题是,我们不能确定我...
評分思想的萌芽、培养和发展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的:人在生活,无论是单独的个体还是以社群、社会的形式。 生活的概念是与生存的概念有本质的差别。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分别。我们的生存可能已经习惯于异化的方式,但生活并不一定愿意承担这样的扭曲。要命的问题是,我们不能确定我...
評分这本书我还是九十年代看的,当时非常想了解一些西方名著,但是一般的介绍流于表面,很难使我对这些名著产生共鸣。这本书是作者结合自身阅读名著时的感受写成,比如它里面对李尔王的描写,让我确实产生了莎士比亚著作对人物描写很深刻的感受,还有里面对伍尔芙作品的一些转录,...
偉大的路程
评分應該是2or3年前在某人氣建築門口的小書攤上看到的吧,終於想起對某類型書熱衷的源頭瞭。
评分翻譯問題吧,感覺大部分章節都不說人話。。。還是我駑鈍看不懂啊。。。沒有想像中的好。
评分原著毋庸置疑是本好書。但是這他媽是什麼狗屁翻譯。比我自己的水平還爛。
评分實在是很難進行下去……一直沒有辦法超過10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