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鄧比在離開哥倫比亞大學30年後又重新走進瞭課堂,和18歲的學生們一起,和他們讀同樣的書。對於那些被稱作為西方文化堡壘的經典著作,作者又一次重新閱讀。他的行為證明,即使在這樣的後工業社會,人心仍然是傾嚮古典的。
大衛·丹比是美國《紐約》雜誌電影評論傢。1991年的一天,他突然意識到自己成瞭一個隻讀新聞、時事書籍以及各種雜文的人,而且當時在美國大學,西方經典遭到少數民族和女權主義者以及一些激進知識分子的攻擊。這讓丹比非常生氣。他迴到母校,重修“文學人文”和“當代文明”這兩門本科生必修課。本書是他重讀西方文學、哲學、政治名著的故事,有趣而給人啓發。
http://wenku.baidu.com/view/9367f5768e9951e79b892710.html 百度文库可下载。
評分 評分书本身就不用介绍了。 初看的时候,我很不喜欢书中字里行间的专栏味,就是拉拉扯扯,絮絮叨叨。不停地扯到自己的私事,扯到自己的母亲,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儿子。让人觉得很烦。 而且作者对这些经典的赞颂让人觉得很没底气。说得严重地点,作者像个小丑,甚至老鸨,在苦口婆...
評分思想的萌芽、培养和发展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的:人在生活,无论是单独的个体还是以社群、社会的形式。 生活的概念是与生存的概念有本质的差别。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分别。我们的生存可能已经习惯于异化的方式,但生活并不一定愿意承担这样的扭曲。要命的问题是,我们不能确定我...
評分原文:http://www.xctsg.org/archives/48286 《伟大的书》我看的版本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的版本,副标题是:西方经典的当代阅读。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872142/ 。但译名更准确的应该是江苏人民出版社的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66762/ 副标题: 我与西方...
大部分人都認為他們自己的意見不證自明的正確,很少認識到他們大部分的想法都是來自四周強有力的體製建構——傢庭、教會、社會——或者來自難於啓齒的實力如偏見、迷信、嫉妒,還有最重要的,自私自利。穆勒說的很清楚:自我辯解,以及連帶而來的盲目,是人類自我為中心的天性中與生俱來的。沒有任何人毫無芥蒂的支持真正的自由
评分實在是很難進行下去……一直沒有辦法超過10頁
评分贊美,火力全開抨擊美國學院左派,酣暢淋灕
评分有點奇特天馬行空的錶達,偶爾的集中,也許可以試著這樣寫東西
评分我無數次的推薦這本書,盡管作者最開始的時候錶現瞭西方本位思想,而且寫自己心理的部分多於思考的部分,但這依然是一本極好極好的書,作者同時有著少年的求知欲和中年的老練沉穩,切入點每每讓人驚奇而有所得,另外由於年齡,他與教師之間的互動也非常有看頭,此外的看點就是他對年輕學生的描繪,贊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