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德(1869—1951),法国作家。生于巴黎一个富有资产阶级家庭。10岁丧父,由母亲抚养并给予清教徒式的教育,酿成了他的叛逆性格。14岁时爱上舅父的女儿玛德莱娜,1895年同玛德莱娜结婚。1893—1895年,他两次游历北非,身心发生巨大变化。英国作家王尔德、道格拉斯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对他影响很大,他一反清教徒的禁欲主义,开始追求同性恋生活。1925年的非洲赤道之行是纪德人生的又一转折点,此后发表的《刚果之行》等作品引起了公众对殖民主义罪行的注意。
纪德一生著述丰富,代表作有小说《背德者》、《梵蒂冈的地窖》、《窄门》、《伪币制造者》等,此外,纪德还写了不少杂文、文学评论等。纪德一生思想比较复杂,他曾参加反法西斯运动并宣称信仰共产主义,但访苏之后,又对共产主义表示怀疑。二次大战期间,他潜心于古典文学研究,战后发表的《忒修斯》是他的思想总结。1947年,纪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51年,纪德因肺炎病逝于巴黎。
《背德者》是法国作家纪德的带有强烈自传色彩的小说,记述一名违背传统习俗、企图遵循他个人癖好的男子的故事。故事中主角米歇尔偕其妻玛丝琳娜前往北非旅游,不幸染上肺结核,玛丝琳娜照顾他时,发现他对她并没有爱情且具有同性恋倾向。返回法国后,米歇尔遇见超乎道德的梅纳尔克,后者劝他忘掉过去,尽情享受肉欲。不久玛丝琳娜染病而亡,完全自由的米歇尔决定放纵自己的欲望。
小说宣扬了纪德所主张的一种背德主义,即小说主人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大胆藐视一切既定的道德观念,冲破宗教和家庭的桎梏,尽情地满足人的自然本性,追求个人主义的人生理想。在艺术上,小说打破了19世纪传统的小说模式,以法国古典文学的完美形式表现了现代人的复杂思想感情,为传统的小说模式重铸了新典范。1947年,纪德因《背德者》等作品“以对真理的大无畏的热爱和敏锐的心理洞察力表现了人类的问题和处境”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背德者,违背道德,听着贬义,其实我觉得不过是违背传统道德,而且,传统,本来就是给一部分人用来打破的。 这部小说和纪德的身世是有重叠的,而且他特别用了中性的态度去写,我相信,他心里大概也是这么想的: 我知道这样做你们不喜欢,但是我就想这么做,并且,因为与众不同...
评分太难评价了…… 背德者并没有给予我一种震撼,也没有给予我一种回味,只是把一堆细密繁杂的意象摆在我眼前,让我为之苦恼而无法串联……小说本身要表达的思想和主题实际上是很简单的,简而言之是回归自我本质,摒弃异化的世界种种抽象之物,不再去惦记自己所拥有的而是去眺望自...
评分 评分不知不觉.看完书已经一点多了.外面传来几声滴答声,仔细听还有淅淅沥沥的声音.大抵是下雨了. 在书中,雨总是事物新开始的前兆. 在临看完的时候,我不自觉的试图回忆.年轻的时候的我,那个年少癫狂的时候,那个辜负了美丽枉负了青春的姑娘.那风沙四起,阳光灿烂的沙漠.在一间房子内,...
“如何心安理得地耗死媳妇并投入美少年的怀抱” = =
评分男主对现实生活已经不耐烦到极点,甚至连学术都只是他身上的粉饰而已,需要剥离开,露出里面新生的肉。我没有看出有同性恋暗示的情节。他对小男孩的偏爱与其说是正太控,不如说是渴望着健康,纯粹,新生的生命力。妻子的角色贯穿在全文始终,然而又像个单薄的轻飘飘的书页,孤苦伶仃的悬挂在文章中,既重要又不重要。
评分为什么简介里的描述我基本都没读出来?我只是十分不理解他为什么要带着她到处周转……
评分为什么简介里的描述我基本都没读出来?我只是十分不理解他为什么要带着她到处周转……
评分男主对现实生活已经不耐烦到极点,甚至连学术都只是他身上的粉饰而已,需要剥离开,露出里面新生的肉。我没有看出有同性恋暗示的情节。他对小男孩的偏爱与其说是正太控,不如说是渴望着健康,纯粹,新生的生命力。妻子的角色贯穿在全文始终,然而又像个单薄的轻飘飘的书页,孤苦伶仃的悬挂在文章中,既重要又不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