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斯•艾略特(T.S.Eliot,1888-1965),诗人、剧作家和文学批评家,诗歌现代派运动领袖。
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一九二二年发表的《荒原》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被评论界看作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诗作,至今仍被认为是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
一九二七年,艾略特加入英国国籍。一九四三年结集出版的《四首四重奏》使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并确立了当时在世的最伟大英语诗人和作家的地位。
晚年致力于诗剧创作,一九六五年艾略特在伦敦逝世。
《荒原》主要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普遍悲观失望的情绪和精神的贫困以及宗教信仰的淡薄而导致西方文明的衰微。诗人笔下的“荒原”满目荒凉:土地龟裂,石块发红,树木枯萎,而荒原人精神恍惚,死气沉沉。上帝上人、人与人之间失去了爱的联系。他们相互隔膜,难以交流思想感情,虽然不乏动物式的性爱。他们处于外部世界荒芜、内心世界空虚的荒废境地。“荒原”的荒是水荒,然而只听雷声响,不见雨下来,更增添了人们内心的焦急。雨水成了荒原的第一需求,诗人通过雷声暗示了只有精神甘露(皈依宗教,信仰上帝)才能使荒原人得救。
诗人利用神话传说,作为对现实生活观照,在《荒原》里没有完整的叙述,而是通过迂回曲折的隐喻,影射西方现代文明的堕落和精神生活的枯竭,这就增加了对这些典故不太熟悉的读者的解读困难,也是诗人自己承认的晦涩。当然利用神话建立人类不分时间空间的宇宙意识,随意地对现代荒原上的人物和情景作各种比较的对照,这种手法并非T.S.艾略特独具,詹姆斯·乔伊斯和叶芝等现代派作家也是这样创作的。利用神话激发创作想像是现代作家常有的事。
【内容摘要】: 《荒原》中那些难解的意象是形象丰富的,它除了从哲学的高度阐述作者的内心世界,而且极具艺术价值,仔细分析诗歌的结构,及其中的意象,意境就像是一幅西方印象画里抽象表现的与画又其实无关联的表达。表达出作者对世界的失望和怨恨,凝炼地概括了西方社会世界...
评分“是的,我自己亲眼看见古米的西比尔吊在一个笼子里。孩子们在问她:西比尔,你要什么的时候,她回答说,我要死。”“我要死”这是古罗马长篇小说《萨蒂利孔》中被阿波罗赠予永生的先知,西比尔发出的呻吟,她受诅咒般地活着,对生存充满了厌倦。厌倦,茫然是荒原上人们的生存...
评分 评分 评分读过最好的外国诗集,译文译得漂亮,装帧也美得不行,不知道要怎么夸奖这本书。 《普罗弗洛克》、《荒原》、《四首四重奏》、《灰星期三》、《阿丽尔诗》都是长组诗里修辞和神韵俱存的优秀之作,小诗中也有两首不错的。割裂一些短句出来,情致并在的也不在少数。 导言里面认为...
喜欢
评分不知道是翻译问题还是原文如此,干涩的无法欣赏的现代诗
评分查良铮、汤永宽、赵萝蕤三个译本都读了。查良铮原诗写的都翻了,另外两人都有漏,汤永宽干脆就不翻德语部分了。赵萝蕤某些地方比查良铮好,比如最后的梵语给翻了。屌炸天的注释:http://genius.com/Ts-eliot-the-waste-land-annotated/
评分这本书的评论对于阅读诗歌尤其重要。一首真正的哲理性诗歌就如一个高手设置的围棋局等你破解,或者一个伟大数学家写出的数学定理证明,其本身的意义昭然若揭,但是其中的技巧确实是有画龙点睛的味道
评分你种在花园里的尸体,它开花了吗,今年会发芽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