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运用“边缘研究”方法,对“华夏边缘”作了新的解读。作者认为,所谓“边缘研究”,就是“这种研究法将研究的重点由民族的内涵转移至民族的边缘”。并由此通过对“华夏生态边界的形成”、“华夏族群边缘的形成与扩张”、“华夏族群边缘的维持与变迁”等的论述,用以揭示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分配环境中,华夏边缘如何形成与变迁,华夏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凝聚、扩张,以及华夏边缘人群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成为华夏或成为非华夏。
究竟什么是中国人?作为一位研究中国边疆民族史的台湾学者,作者引用大量历史、考古和人类学资料,从一个新的角度——族群边缘的形成与历史回忆——来解读华夏(中国人)的本质,说明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分配环境中,华夏边缘如何形成与变迁,华夏如何藉历史记忆与失忆来凝聚、扩张,以及华夏边缘人群如何藉历史记忆与失忆来成为华夏或成为非华夏。
王明珂,1952年出生于台湾。1979、1983年先后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所,1992年获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责任职于中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并曾任教于台湾大学、清华大学、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大学、东吴大学等校。主要从事于中国民族史、族群认同、历史与社会记、游牧社会及其历史研究。近十年来从事羌族社会文化、历史记忆与族群现象的田野调查研究。
曾经在成都听过王明珂先生讲过羌族的人类学研究问题的讲座。,边缘就是中心,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的问题到任何时候都存在。(记得上研究生时一位藏族的兄弟,潜伏了近两年才暴露自己,因为少数民族兄弟都有奖学金的问题,这位兄弟才暴露了身份,前面没有奖学金时我们都不知道这...
评分作者引用集体记忆这一概念来阐释族群认同,但是却通过考古学的证据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而且过多的掺杂着生态决定论的影子,使得文化的影响模糊起来,感觉引导历史发展的是变幻莫测的生态变化,这似乎站不住脚。 至于作者用羌族这一民族作为例证,但是其他的民族不都是处在边...
评分王明珂的《华夏边缘》无疑可以看成是对传统中国民族史研究的一次较为彻底的更新,无论是其从边缘看中心的研究视角,还是将文献和考古资料作为一种活的历史记忆的研究方法,或者是以主观认同取代客观标准作为厘定族群概念...
评分自小耳浸在“中国人、华夏、五十六个民族、中华民族”的概念中,视民族区别为理所当然,那王明柯《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正可以用来打破这“常识”。 作者应用“民族史边缘研究理论”,以及他对于历史文献、考古遗存和当代口述资料的看法,去破解多数读者心中即有的以...
评分这本书处理的也是福柯在《知识考古学》里提到的documents的问题。如何看待历史文字记录,如何提供不同样的解读,如何发现series of series, structure of structure。它的方法论比结论更重要:前者决定了后者。 很多研究者在作品里不会提到自己所受的思潮的影响,他们会提到的...
美国黑人大概很想回避和重建非洲黑奴这一族源和历史,大约也很难证明这一历史是虚构的想像出来的,而非洲人与白种人之间的差异似乎也不全是文化建构和凭空臆造出来的......后现代解构思路的理论常常是非常犀利,但解构的过于彻底,理论的运用过于极致后,往往陷入混乱和自说自话中....
评分校图本。8月2日等车赴京时读完。本书借用了西方已有的理论,填充了中国的史实,第二部分基本上没用,没有什么观点。校勘:所有的“陜”字都没有转化为简体;P115,“準”没有简化;P183,句吴——了吴。
评分可能与作者专业背景有关系,part1~3扎实地刷到汉代华夏族群边缘的形成与扩张即戛然而止,part4直接跳到扎实叙述当代华夏边缘的延续与扩展了,中间的那些……好吧虽然的确单就基本史料和二手文献就可以做很多年了……|小吐槽下编校质量:错别字异体字和湾式专名那么五六个吧
评分浏览。边缘视角里变动不居的华夏和可塑造的与华夏之纽带 vs 华夏中心看可同化、可驯服或随华夏区扩大而不断外逐的边缘群体,我者与他者的互动塑造,历史记忆与族群身份主观糅合、创造与传承之可能,考古+社会+人类民族学。主要集中在西北、西南,东北有一节,忽略南越/粤,似一遗憾。估计删掉了不少台湾立场和历史现实联系的文字?
评分引人入胜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