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中的美术

礼仪中的美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美] 巫鸿
出品人:
页数:716
译者:郑岩
出版时间:2005-8-1
价格:79.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8020857
丛书系列:开放的艺术史丛书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巫鸿
  • 艺术
  • 美术史
  • 考古
  • 历史
  • 文化
  • 中国
  • 礼仪
  • 美术
  • 文化
  • 传统
  • 视觉
  • 审美
  • 古代
  • 艺术
  • 生活
  • 习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选译了著名美术史家巫鸿教授自1985年以来发表的31篇论文。这些论文;围绕着”礼仪美术”(ritual art)这一基本概念讨论了中国上古和中古美术中的多项艺术传统和形式,包括史前至三代的陶、玉和青铜礼器,东周以降的墓葬艺术,佛教。道教美术的产生和初期发展等。这些论文大量使用考古和文献证据,以扩大美术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作者结合人类学和社会学 的理论和方法论,探讨建筑、雕塑、画像和器物等各种视觉形象的组合以及与人类行为及思维的有机联系。其分析对象不再是孤立的物品和图像.而包括了对视觉环境的复原以及对艺术品的创作动因、社会环境,礼仪功能以及观者反应的考察。文章中的讨论往往在两个层面上进行,除了对具体历史问题的考察,还反思有关的学术史和研究方法。相当一批论文从比较文化史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美术的特殊物质性和视觉传统对重新思考中国美术史的叙事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在西方学界中,这些文章对近年中国古代美术的研究已产生重要影响。本书是国内首次对巫鸿教授学术成果的系统介绍。全书分为四部分,包括史前至先秦美术、汉代美术、中古佛教与道教美术,及古代美术沿革。书后附有访谈录、论文出处。书中插配古代美术品照片、拓片、线图,地图等图像600余帧。

作者简介

巫鸿:1963年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72-1978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78年重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教学。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其著作包括对中国古代、现代艺术以及美术史理论和方法的多项研究。主要著作有《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中国古代美术和建筑中的纪念牌性》等等。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艺术创作的高峰。春秋末期是传统礼仪艺术和建筑变革时期。很多新的艺术形式、类型和流派都随之出现。作者交代了战国社会和政治的转型的背景,认为新兴精英阶层的出现,使得旧有的物质文化和艺术形式都将有所改变。作者认为本章综合和分析了这些视觉现象。为了再现视觉的情景,作者将从两种形式来介绍战国艺术:属于国家的考古发现和现存文物以及属于个人的青铜器,玉器,漆器和绘画。本章将分两部分:分别是“生活中的艺术和建筑”“死者的艺术和建筑”。作者强调视觉材料要放在具体相关联的类别中讨论,例如建筑和可携的物品。作者希望在这种形式下,能够将战国的艺术与社会、政治和宗教联系在一起。强调总体发展,基本的特性和区域性的艺术和建筑传统,以及一些艺术品中体现的外来文化因素。

目录信息

上 卷
开放的艺术史丛书总序

壹 史前至先秦美术考古
1 东夷艺术中的鸟图像
2 从地形变化和地理分布观察山东地区古文化的发展
3 九鼎传说与中国古代美术中的“纪念碑性”
4 眼睛就是一切
——三星堆艺术与芝加哥石人像
5 战国城市研究中的方法问题
贰 汉代美术
6 礼仪中的美术
——马王堆再思
7 “玉衣”或“玉人”?
——满城汉墓与汉代墓葬艺术中的质料象征意义
8 三盘山出土车饰与西汉美术中的“祥瑞” 图像
9 四川石棺画像的象征结构.
10 汉代艺术中的“白猿传”画像
——兼谈叙事绘画与叙事文学之关系
11 超越“大限”
——苍山石刻与墓葬叙事画像
12 “私爱”与“公义”
——汉代画像中的儿童图像
13 汉代艺术中的“天堂” 图像和“天堂”观念
14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汉代丧葬艺术中的“枢车”与“魂车”
15 汉明、魏文的礼制改革与汉代画像艺术之盛衰
下 卷
叁 中古佛教与道教美术
16 早期中国艺术中的佛教因素(2—3世纪)
17 何为变相?
——兼论敦煌艺术与敦煌文学的关系
18 敦煌172窟《观无量寿经变》及其宗教、礼仪和美术的关系
19 敦煌323窟与道宣
20 再论刘萨河
——圣僧的创造与瑞像的发生
21 汉代道教美术试探
22 地域考古与对“五斗米道”美术传统的重构
23 无形之神
——中国古代视觉文化中的“位”与对老子的非偶像表现
肆 古代美术沿革
24 “大始”
——中国古代玉器与礼器艺术之起源
25 从“庙”至“墓”
——中国古代宗教美术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26 徐州古代美术与地域美术考古观念
27 说“俑”
——一种视觉文化传统的开端
28 五岳的冲突
——历史与政治的纪念碑
29 “图”“画”天地
3O “华化”与“复古”
——房形椁的启示
31 互透明之石
——中古艺术中的”反观”与二元图像
附录1:巫鸿教授访谈录
附录2;本书所收论文出处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不是因为是国外的学者就说他好 的确这本书和下面的书真的是很不错的哦!巫鸿研究汉代的东西在国际上还是比较先进的 比那些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汉学家”当然是没话说 美中不足就是出版社是“三联”,意思就是说价格上要贵很多,所以实在是想看的话 除了去图书馆借 另一个选择...  

评分

巫鸿主持的这套艺术史丛书对我的冲击还是比较大的,这种感觉与当年张光直的著作给我造成的惊讶相类。建国后我们就死死的揪住苏联的思路,有两个倾向,一是考古学的政治化,结果产生了很多完全不是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如半坡和河姆渡所提供“母系社会”的范例,其实摩...  

评分

作者在采访录里面详细交待了自己的学思历程,特别强调自己在国内的美术和文物工作经验,同时在美国受到了严格的理论和方法训练。作者对西方的美术史乃至人类学甚至语言学理论非常熟悉,这是国内研究美术史学者的不足。俺在犹豫,重新回去读博,到底继续读文艺美学还是美术史呢...

评分

“纪念碑性”是巫鸿先生在研究阐释中国古代艺术史中关于礼器的社会功能、宗教政治功能时所采用的一个重要名词。在本文的第一个部分,巫鸿及就此概念进行了充分的解释,即“纪念碑性”和现代所理解的“纪念碑”在内涵上有着深刻的不同,前者与后者是“内容”和“形式”上的关系...  

评分

巫鸿主持的这套艺术史丛书对我的冲击还是比较大的,这种感觉与当年张光直的著作给我造成的惊讶相类。建国后我们就死死的揪住苏联的思路,有两个倾向,一是考古学的政治化,结果产生了很多完全不是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如半坡和河姆渡所提供“母系社会”的范例,其实摩...  

用户评价

评分

酣畅淋漓。绝妙的材料+理论化的解读+对历史的把握+诗意的叙述。外行人看得十分享受。

评分

巫鸿是左派考古学家张光直的高足,经历过文革,比乃师清醒一些。巫鸿此书的写法,大异于深受西方家法好评的《武梁祠》,提出了“纪念碑性”,认为中国古代的青铜礼器,等同于埃及方尖碑、罗马雅努斯巨门等,都是“纪念碑性”的体现。此一思想,西方学界颇不能接受。

评分

正赶上最忙乱的时期读这本论文集,课程的要求早就进行到下一本专著我还刚刚读完上卷,本来打算扔下,老师说,书一定要读下来,但并不是一遍就读完的,完整读一遍起码有一个印象,以后还要不断重读,于是焦虑着坚持读完了。第四部分“古代美术沿革”感觉上最隔膜。最后的访谈涉及的是过去再谈现在还不断被问及的问题,结论仍然使用,有新的进展,但还远远不够。

评分

做学术当如此严谨细致

评分

正赶上最忙乱的时期读这本论文集,课程的要求早就进行到下一本专著我还刚刚读完上卷,本来打算扔下,老师说,书一定要读下来,但并不是一遍就读完的,完整读一遍起码有一个印象,以后还要不断重读,于是焦虑着坚持读完了。第四部分“古代美术沿革”感觉上最隔膜。最后的访谈涉及的是过去再谈现在还不断被问及的问题,结论仍然使用,有新的进展,但还远远不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