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学

诠释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作者:洪汉鼎
出品人:
页数:335
译者:
出版时间:2001-1
价格:19.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010033471
丛书系列:哲学史家文库
图书标签:
  • 诠释学
  • 哲学
  • 解释学
  • 现象学
  • 洪汉鼎
  • 现代西方哲学
  • 阐释学
  • 现象学运动
  • 诠释学
  • 哲学
  • 解释理论
  • 语言
  • 意义
  • 文本
  • 知识
  • 理解
  • 思想
  • 认知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诠释学作为一门指导文本理解和解释的规则的学科,在以前类似于修辞学、语法学、逻辑学,从属于语文学。可是在20世纪,由于解释问题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不仅表现在人文科学领域,而且也表现在自然科学领域,甚至像卡尔·波普这样的认识论哲学家以及像托马斯·库恩这样的科学史家也主张说科学理论总是解释,观察对象具有理论负载,科学不是像实证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限制于描述事实,而是必须组织它们、概念化它们,换言之,科学必须解释它们——诠释学已把自身从一种理解和解释的方法论发展成为一种哲学理论。当代哲学诠释学抛弃了那种把自身限制于更基本层次的规范的和技术的计划,它不再教导我们如何解释,而是告诉我们在解释中什么东西发生,正如伽达默尔所说:“我本人的真正主张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一种哲学的主张:问题不是我们做什么,也不是我们应当做什么,而是什么东西超越我们的愿望和行动而与我们一起发生。”

本书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自1995年立项以来,作者先后完成了《伽达默尔 解读》(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和这本《诠释学——它的历史与当代发展》。

作者简介

目录信息

前言
第一章 诠释学概念
第一节 诠释学与赫尔默斯
第二节 诠释学学科与诠释学哲学
第三节 独断型诠释学与探究型诠释学
第四节 诠释学的六种性质规定和三大转向
第二章 诠释学的早期发展
第一节 古代诠释学
第二节 中世纪诠释学
第三节 宗教改革时期诠释学
第四节 17和18世纪诠释学
第三章 19世纪的普遍诠释学
第一节 阿斯特的普遍诠释学设想
第二节 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诠释学构造
第三节 历史学派的诠释学思想
第四章 当代诠释学的形成(上)
第一节 威廉·狄尔泰为精神科学奠定认识论基础
第二节 胡塞尔的本质现象学和先验现象学
第五章 当代诠释学的形成(下)
第一节 瓦尔登堡的保尔·约尔克伯爵的历史性思想
第二节 马丁·海德格尔的诠释学转向
第三节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
第六章 当代诠释学的发展和争论
第一节 贝蒂的作为精神科学普遍方法论的诠释学
第二节 于尔根·哈贝马斯的批判诠释学
第三节 保罗·利科尔的现象学诠释学
第四节 作为实践哲学的当代诠释学
总结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诠释学的核心问题其实也是美学的问题,他的核心是“读者-文本-作者”这个结构的分析。古代的传统不在乎作者,而把文本作为核心的位置。而宗教改革之后,读者作为阐释者真正的复活了。而浪漫主义中施莱尔马赫尔把文本的权威重新给予作者。而作者往往是历史的,这构成黑格尔和兰...

评分

诠释学的核心问题其实也是美学的问题,他的核心是“读者-文本-作者”这个结构的分析。古代的传统不在乎作者,而把文本作为核心的位置。而宗教改革之后,读者作为阐释者真正的复活了。而浪漫主义中施莱尔马赫尔把文本的权威重新给予作者。而作者往往是历史的,这构成黑格尔和兰...

评分

诠释学的核心问题其实也是美学的问题,他的核心是“读者-文本-作者”这个结构的分析。古代的传统不在乎作者,而把文本作为核心的位置。而宗教改革之后,读者作为阐释者真正的复活了。而浪漫主义中施莱尔马赫尔把文本的权威重新给予作者。而作者往往是历史的,这构成黑格尔和兰...

评分

诠释学的核心问题其实也是美学的问题,他的核心是“读者-文本-作者”这个结构的分析。古代的传统不在乎作者,而把文本作为核心的位置。而宗教改革之后,读者作为阐释者真正的复活了。而浪漫主义中施莱尔马赫尔把文本的权威重新给予作者。而作者往往是历史的,这构成黑格尔和兰...

评分

诠释学的核心问题其实也是美学的问题,他的核心是“读者-文本-作者”这个结构的分析。古代的传统不在乎作者,而把文本作为核心的位置。而宗教改革之后,读者作为阐释者真正的复活了。而浪漫主义中施莱尔马赫尔把文本的权威重新给予作者。而作者往往是历史的,这构成黑格尔和兰...

用户评价

评分

引用较多,观点分析清晰易懂,适合入门

评分

参加过洪汉鼎老师关于诠释学的短期课程。此书有其签名。

评分

总体感觉挺好,胡塞尔的篇幅有些大,引用原文稍多。

评分

为了说明这种融合过程,伽达默尔以翻译为例,因为翻译典型地表现了视域融合过程。无论翻译者在翻译时如何力图进入原作者的思想感情中或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想象为原作者,翻译都不可能纯粹是作者原始心理过程的重新唤起,而是在新的条件下对文本的再制作。这种再制作一方面需要传达原本语词的意义,另一方面又需要用新的语言展示这种意义。钓雪按:参见刘禾的跨语际实践和谢天振的译介学等。

评分

~记得是2010年国庆时看完的~意义在于能够不断地追问意义~诠释学循环~make yourself understood是一项伟大的成就~作者~文本(作品、音乐作品,电影作品等艺术作品?~@#)~读者(受众)~三个方面都是不同的~!@作品的独立意义??读者的“前见”?~@作者的写作“处境”~受天使还是恶魔鼓动写下?创作状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