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19世紀下半期最為特立獨行的天纔奧斯卡·王爾德,1854年10月16日齣生於愛爾蘭的都柏林。1874年,他進入牛津大學學習,鏇即以睿智的談吐、桀驁不馴的行為方式徵服社交界。他的文學造詣亦驚人深刻,包括童話《快樂王子》、小說《道林·格雷的畫像》、喜劇《溫夫人的扇子》以及他本人以法語創作、並由其同性戀情人阿爾弗雷德·道格拉斯譯成英文的劇本《莎樂美》。他的作品立意高遠,辭藻華美,成為英國唯美主義文學的最高典範。
1895年,道格拉斯的父親嚮王爾德提齣挑戰。王爾德將其送上法庭,他自己卻因而被捕入獄兩年,從此一蹶不振。1900年11月30日,王爾德孤寂地客死巴黎,終年46歲。社會終於完成瞭對於這個遺世獨立纔子的毀滅。
Lord Alfred Douglas’ translation of Wilde’s great play (originally written in French), with all well-known Beardsley illustrations, including suppressed plates. The best edition. 28 Beardsley illustrations; introduction by Robert Ross.
魔般的绝爱与无上的权贵、与低下的仰慕、与残暴的争夺、与坚定的偏执、与冰冷的病态、与四溅的鲜血、与死亡的悲情一夜之间疯狂交织,自然而然并无解的残忍却透着神一般的不谙世事与天真。 因为无我,于是有幸观摩莎乐美公主赋予的玉石俱焚的满足,心潮澎湃却神经安详。 “我爱...
評分王尔德的文字总是略阴郁,但是又美丽。莎乐美是美丽的。莎乐美眼里的圣徒约翰也是美的。虽然拒绝她求爱后在她口中变得也丑陋不堪。故事里的人充斥了太多的爱欲和死亡。每个人都痛苦。都求而不得。 最后,每个人的罪恶交缠,莎乐美对圣徒的纠缠,希律王对侄女的肉欲,...
評分 評分《夜莺与玫瑰》和《快乐王子》的悲哀是普遍性的,《莎乐美》的悲哀不是。前两部作品可以当做童话故事来读,《莎乐美》不可以。高一时我读莎乐美,是被小公主对爱与死的强烈欲求所震撼;大二重读,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月亮和疯癫的象征意义,反复出现、无常的月亮的文化含义,和福...
評分故事很简单,脱胎于圣经中一段不足二百字的记载。只是为了吻到他的唇,她为觊觎其美貌的国王倾城一舞从而换取到了他的头颅。原本女主角莎乐美在这段文字中是没有名字的,被称作希罗底的女儿,某人的谁谁,仿佛附属品,不足为道;在圣经千奇百怪的故事中,这则本也不该引起太多...
將比亞茲萊所作插圖一網打盡,且是大開本,賞心悅目
评分aestheticism
评分salome原文是法語寫的。英譯本是Wilde情人 Lord Alfred Douglas翻譯的。值得一提的是,Wilde嫌其基友法語不好,其基友怨其原文瑕疵,公開的打情罵俏。。。
评分aestheticism
评分I will kiss it now. i am athirst for thy beauty;i am hungry for thy body;neither wine or apples can appeace my desire. well i know that thou wouldst have loved me, the mystery of love is greater than the mystery of death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