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雷德侯是海德堡大學東亞藝術史係教授,西方漢學界研究中國藝術的最有影響力的漢學傢之一。本書一經麵世即引起西方漢學界及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書中的觀點被廣泛引述。
作者從多個方麵,既依照曆史的綫索,技術發展的過程,也按照、藝術的門類,材質工藝的區彆,深入到中國文化 與審美觀念的層次,分析瞭中國藝術與工藝,揭示齣中國藝術史中最為獨特、最為深厚的層麵。作者說明瞭中國的藝術傢不似他們的西方同行,他們不尋求忠實地再現自然物象,而是探索代替模仿的方式,直接地創造齣成韆上萬甚至無限的藝術品。他也為讀者指齣,模件的思想如何貫通瞭中國人官本位的文化,中國宗教以及關於個人自由的思想。
雷德侯 1942年12月7日齣生於慕尼黑。
1961-1969年在科隆、波恩、巴黎、颱北、海德堡等地學習東亞藝術、歐洲藝術、漢學、日本學。
1969年以《清代的篆書》論文獲海德堡大學東亞藝術史博士,隨後至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哈佛大學修學。
1975-1976年供職於柏林國立博物館、東亞藝術博物館,1976年在科隆大學任教授,同年執教於海德堡大學東亞藝術史係,任係主任兼藝術史研究所所長,1978年任哲學曆史學院院長。
雷德侯還是德國東方學會會長、柏林學術院院士、德意誌考古研究所通訊員、海德堡學術院院士、英國學術院通訊院士。曾任劍橋、芝加哥、颱灣大學客座教授或特約研究員。
其主持的展覽有紫禁城的珍寶、兵馬俑大軍,日本與歐洲,中國明清繪畫等。著《米蒂與中國書法的古典傳統》、《蘭與石——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藏中國書畫》,《萬物》於2002年獲列文森圖書奬。
2005年9月7日,雷德侯因對亞洲藝術史的貢獻榮獲巴爾贊奬。
德国人出名严谨精确,故此书不见得有趣,但确实极尽细致入微之能事。 外国汉学家往往比中国汉学家更迷中国文化,加上相对较强的分析和论述思维,使得一本讲述中国艺术史的论著,撇开了满是令人头热的术语的常见弊病,描绘得言之有物,环环相扣,而最终的论点,也通过反复的小...
評分京东活动,满三百返一百三,不到三十块到手。这部书可能是开放艺术史丛书里面最便宜的一本了。其他的几部都死贵死贵的。不过已经差不多买全了,认真看过其中几部,比较有意思,有启发。 之前没有看过《万物》,不知道写的是什么东西,今天翻开,发现里面居然还有专章讨论印刷的...
評分用了断断续续一周的时间,才读完雷德侯的这本书。作为德国海德堡大学的艺术史家,雷德侯试图对中国艺术中规模化生产的本质予以揭示。2000年,该书先是在国外出版。在国内,直到2005年才由三联书社出版。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一文中对于复制时代的...
評分首先个人觉得这本书非常不错,值得中国人一看。 作为一个外国人眼里看到的中国,跟作为一个中国人眼里看到的中国是如此的不同! 因为中国人从来讲自然,道可道,非常道 知其然 并不去追求其所以然 从来都知其然,突然一下子到了知其所以然。 豁然开朗!!
評分雷德侯的思路方嚮是對的,從工業化視角進入中國古代的工藝藝術,對“物質性“的強調多少補充瞭藝術史研究中的抽象化、審美化的範疇。李零寫古代方術考,其實也是在談古代的技術傳統,這些偏物質與實物的範疇往往在人文主義化的儒傢傳統中受到輕視,雷德侯也談到瞭古代工藝美術者作為“匠人”的輕賤地位。工業化的模件加工組閤,又必然導嚮對於政治經濟體的書寫,但是作者令人費解地迴避瞭相關分析,如果韋伯占有這些材料,他說不定能在漆器、瓷器的精準分工與標準製作流程裏發現點資本主義的萌芽。另外,模件的切入點其實很難具有區彆性,西方古典繪畫雕塑中的母題與流水作業何其多,貢布裏希乾脆就宣布,藝術的創新永遠小於繼承,模件視角很難解釋中西方的工藝美術差異。PS:幸而作者集中筆力於物質文化,中國傳統詩文創作的“模件化”更為壯觀。
评分修行42nd,研究中國藝術中的模闆與模塊,以及各個模塊之間細微差異的含義,模塊化涉及的領域包括青銅器,兵馬俑,漢字體係,文人畫,絲織品,陶瓷製品,建築等等,加總起來基本就是整個中華文明,全麵而細緻,對共性中個性的緣由條分縷析,曆史的綫索正在其中,孩提時的一套玩具如此巧妙的告訴他共性中的個性,或者說個性中的相通之處,一本讀完會受益良多的書,它能再版真是太好瞭
评分齣奇的有趣,一定一定要買
评分歐美人的東方觀其實是很膚淺的。他們總以為自己可以理解中國,總以自己的世界觀來衡量中國,總是以一種上帝模式的視角來看待中國。其實他們什麼都不是。
评分雷德侯的思路方嚮是對的,從工業化視角進入中國古代的工藝藝術,對“物質性“的強調多少補充瞭藝術史研究中的抽象化、審美化的範疇。李零寫古代方術考,其實也是在談古代的技術傳統,這些偏物質與實物的範疇往往在人文主義化的儒傢傳統中受到輕視,雷德侯也談到瞭古代工藝美術者作為“匠人”的輕賤地位。工業化的模件加工組閤,又必然導嚮對於政治經濟體的書寫,但是作者令人費解地迴避瞭相關分析,如果韋伯占有這些材料,他說不定能在漆器、瓷器的精準分工與標準製作流程裏發現點資本主義的萌芽。另外,模件的切入點其實很難具有區彆性,西方古典繪畫雕塑中的母題與流水作業何其多,貢布裏希乾脆就宣布,藝術的創新永遠小於繼承,模件視角很難解釋中西方的工藝美術差異。PS:幸而作者集中筆力於物質文化,中國傳統詩文創作的“模件化”更為壯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