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德侯 1942年12月7日出生于慕尼黑。
1961-1969年在科隆、波恩、巴黎、台北、海德堡等地学习东亚艺术、欧洲艺术、汉学、日本学。
1969年以《清代的篆书》论文获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博士,随后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修学。
1975-1976年供职于柏林国立博物馆、东亚艺术博物馆,1976年在科隆大学任教授,同年执教于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任系主任兼艺术史研究所所长,1978年任哲学历史学院院长。
雷德侯还是德国东方学会会长、柏林学术院院士、德意志考古研究所通讯员、海德堡学术院院士、英国学术院通讯院士。曾任剑桥、芝加哥、台湾大学客座教授或特约研究员。
其主持的展览有紫禁城的珍宝、兵马俑大军,日本与欧洲,中国明清绘画等。著《米蒂与中国书法的古典传统》、《兰与石——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藏中国书画》,《万物》于2002年获列文森图书奖。
2005年9月7日,雷德侯因对亚洲艺术史的贡献荣获巴尔赞奖。
作者雷德侯是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教授,西方汉学界研究中国艺术的最有影响力的汉学家之一。本书一经面世即引起西方汉学界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书中的观点被广泛引述。
作者从多个方面,既依照历史的线索,技术发展的过程,也按照、艺术的门类,材质工艺的区别,深入到中国文化 与审美观念的层次,分析了中国艺术与工艺,揭示出中国艺术史中最为独特、最为深厚的层面。作者说明了中国的艺术家不似他们的西方同行,他们不寻求忠实地再现自然物象,而是探索代替模仿的方式,直接地创造出成千上万甚至无限的艺术品。他也为读者指出,模件的思想如何贯通了中国人官本位的文化,中国宗教以及关于个人自由的思想。
我觉得他对汉字偏旁部首的模件化的构字,还有书法艺术是中国人在练习构建“关系”学的视角和分析,令我对中国文化、自我有了顿悟的感觉。从书所体现出的德国人基本的一丝不苟的精神,很令人难忘。 一本简短、明白地理解中国自己的文化好书!人文必读。
评分用了断断续续一周的时间,才读完雷德侯的这本书。作为德国海德堡大学的艺术史家,雷德侯试图对中国艺术中规模化生产的本质予以揭示。2000年,该书先是在国外出版。在国内,直到2005年才由三联书社出版。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一文中对于复制时代的...
评分 评分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 做为一个德国汉学家,雷德候敏锐的捕捉到了中国(东亚)艺术乃至文化的一个特征——模块化的建构。 应该说,雷德候没有什么新的资料或者独门见解,然而正是在我们熟视无睹的日常中,他“发现”了一些秘密。 万物几乎包括了通行意...
评分有人说国内艺术史、考古学研究仍然是基于某一地点出现的实物,做描述和类型学的分析,而国外基于前者的报告进行进一步的理论探讨。当然这一等级制度并不绝对,而且也不能认为前者的工作不如后者重要。这本书算是后者,通篇读下来似乎没有新的知识点,但是把极其广泛的东西串联...
其实这本书揭示了一个大家心知肚明的道理。但这个道理,只适用于广义西方视野下美术史的定义,于中国艺术,其实所涉不多。翻译不错,作为工艺美术史的另一种写法,也值得一读。
评分大概是讲中国艺术最好的一本书了吧= =
评分从构件(模件)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艺术,确实很有启发,以前竟然从来没往这方面想过!不过,徐师要用这个方法来分析文学,我还是有所怀疑。书中分析的是青铜器、建筑、瓷器、汉字等含有技术生产的对象,在论及绘画的时候其实作者的态度就很谨慎了。如果要把文学作品拆成部件来组合,似乎不太妥当,尽管也确实有一些程式化的东西。
评分杨雄:“书,心画也”。书如此,画亦然。此公知物不知心,故名《万物》。
评分最後一章有些可惜,在我看來,對“模件”的定義有些溢出之前的範疇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