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德侯 1942年12月7日出生于慕尼黑。
1961-1969年在科隆、波恩、巴黎、台北、海德堡等地学习东亚艺术、欧洲艺术、汉学、日本学。
1969年以《清代的篆书》论文获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博士,随后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修学。
1975-1976年供职于柏林国立博物馆、东亚艺术博物馆,1976年在科隆大学任教授,同年执教于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任系主任兼艺术史研究所所长,1978年任哲学历史学院院长。
雷德侯还是德国东方学会会长、柏林学术院院士、德意志考古研究所通讯员、海德堡学术院院士、英国学术院通讯院士。曾任剑桥、芝加哥、台湾大学客座教授或特约研究员。
其主持的展览有紫禁城的珍宝、兵马俑大军,日本与欧洲,中国明清绘画等。著《米蒂与中国书法的古典传统》、《兰与石——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藏中国书画》,《万物》于2002年获列文森图书奖。
2005年9月7日,雷德侯因对亚洲艺术史的贡献荣获巴尔赞奖。
作者雷德侯是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教授,西方汉学界研究中国艺术的最有影响力的汉学家之一。本书一经面世即引起西方汉学界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书中的观点被广泛引述。
作者从多个方面,既依照历史的线索,技术发展的过程,也按照、艺术的门类,材质工艺的区别,深入到中国文化 与审美观念的层次,分析了中国艺术与工艺,揭示出中国艺术史中最为独特、最为深厚的层面。作者说明了中国的艺术家不似他们的西方同行,他们不寻求忠实地再现自然物象,而是探索代替模仿的方式,直接地创造出成千上万甚至无限的艺术品。他也为读者指出,模件的思想如何贯通了中国人官本位的文化,中国宗教以及关于个人自由的思想。
德国人出名严谨精确,故此书不见得有趣,但确实极尽细致入微之能事。 外国汉学家往往比中国汉学家更迷中国文化,加上相对较强的分析和论述思维,使得一本讲述中国艺术史的论著,撇开了满是令人头热的术语的常见弊病,描绘得言之有物,环环相扣,而最终的论点,也通过反复的小...
评分 评分汉字是表意符号,记录的是词语的意义而不是发音。 为什么不用字母?雷德候说,因为中国人不愿将他们珍爱的文章付之于口语稍纵即逝的发音。 不同的发音,会导致沟通的难度和表意的差别,而中国繁难的文字系统允许有教养的精英阶层阅读千年前的古文,以及口操他们听不懂的方言的...
评分现在看看,觉得这本书对于中国艺术界的影响多过学术价值。 p4 (中国人将零件拼成艺术品。这一想法对于数字化制造的意义?)(通过系统而非个别的分析跳出了普通美术鉴赏的范畴) p208 圣经和佛经的大量印制对活字印刷的促进。 p255 在中国体系中文字和抽象的崇高地位,这与西...
评分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 做为一个德国汉学家,雷德候敏锐的捕捉到了中国(东亚)艺术乃至文化的一个特征——模块化的建构。 应该说,雷德候没有什么新的资料或者独门见解,然而正是在我们熟视无睹的日常中,他“发现”了一些秘密。 万物几乎包括了通行意...
雷德侯的思路方向是对的,从工业化视角进入中国古代的工艺艺术,对“物质性“的强调多少补充了艺术史研究中的抽象化、审美化的范畴。李零写古代方术考,其实也是在谈古代的技术传统,这些偏物质与实物的范畴往往在人文主义化的儒家传统中受到轻视,雷德侯也谈到了古代工艺美术者作为“匠人”的轻贱地位。工业化的模件加工组合,又必然导向对于政治经济体的书写,但是作者令人费解地回避了相关分析,如果韦伯占有这些材料,他说不定能在漆器、瓷器的精准分工与标准制作流程里发现点资本主义的萌芽。另外,模件的切入点其实很难具有区别性,西方古典绘画雕塑中的母题与流水作业何其多,贡布里希干脆就宣布,艺术的创新永远小于继承,模件视角很难解释中西方的工艺美术差异。PS:幸而作者集中笔力于物质文化,中国传统诗文创作的“模件化”更为壮观。
评分: J120.9/1622
评分出奇的有趣,一定一定要买
评分1、讨厌这种组织。只有巫鸿武梁祠的创见,然而因为是外国人很多都是废话。读起来也要跳着读,各种不爽,明明知道下面可能是很简单的道理还要去找关键句。2、我是真的看荒谬起来,95%是废话吧?以及理论也站不住脚啊!!!
评分出奇的有趣,一定一定要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