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浙江海盐人,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因父母是医生,余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开始文学创作生涯。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余华是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与叶兆言、苏童等人齐名。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
《兄弟》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的人生。李光头的父亲不怎么光彩地意外身亡,而同一天李光头出生。宋钢的父亲宋凡平在众人的嘲笑声中挺身而出,帮助了李光头的母亲李兰,被后者视为恩人。几年后宋钢的母亲也亡故,李兰和宋凡平在互相帮助中相爱并结婚,虽然这场婚姻遭到了镇上人们的鄙夷和嘲弄,但两人依然相爱甚笃,而李光头和宋钢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也十分投缘。
李兰去上海看病,而“文革”开始,宋凡平遭受了极其残酷的虐待,但他坚持给病中的妻子写信,隐瞒了事实真相,用想像出的美好生活欺骗着妻子,但最终仍然逃脱不了惨死的命运。李兰为宋凡平守孝,7年不洗头,而李光头和宋钢则在相互照顾中成长……
最近,迷上了余华的书,把兄弟翻出来又看了一遍,对红卫兵的描述仍旧字字扣入我的心房,让我颤栗。我不想讨论那个大时代,我想说的是宋凡平和李兰的爱情。宋凡平在受尽红卫兵极其残酷的凌辱时,仍然写信给他深爱的妻子写信,编织美好的生活,但最后,终究见不到李兰最后一面...
评分“出离愤怒”,这个词是鲁迅爱用的。 直到昨夜我才明白它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绪。 以前有个同学说他上幼儿园不久后被送去看医生,诊断出来说这孩子脑子转的太快,口头表达跟不上所以才会整天呜哩哇啦地讲没人听得懂的音节。送去医院里教这样孩子放慢思维速度的课,很快就正...
评分现在是零点,没有想到能一口气看完这本书 - 余华的《兄弟(上)》。看完心情是沉重的,就像看完《活着》。与《活着》不同的是当时震撼的是故事的情节,就像有人评论张艺谋导演该剧时所说的,也许是余华的剧本太好了,体现不出张艺谋的水平。看完《兄弟》震撼的是余华的文字,...
评分现在是零点,没有想到能一口气看完这本书 - 余华的《兄弟(上)》。看完心情是沉重的,就像看完《活着》。与《活着》不同的是当时震撼的是故事的情节,就像有人评论张艺谋导演该剧时所说的,也许是余华的剧本太好了,体现不出张艺谋的水平。看完《兄弟》震撼的是余华的文字,...
评分看余华关于新书《兄弟》的访谈,他说他写这部书的时候哭过很多次。待我自己一口气读完这本书,哭得稀里哗啦纸篓里多了一堆纸巾,才知道他的话决无虚言。 故事本身充满了悲剧。因为偷窥不小心淹死在厕所的李光头的亲生父亲,因为偷窥被抓而游街的李光头,这两个男人让李兰承受了...
文革那段宋凡平的某些举动有点像电影《美丽人生》;李兰去洗头发我居然猜到头发会变白(在新闻里看到过一次这个奇闻),这点风格有点像《百年孤独》啦。最后,文革真是太恐怖了,完全没人性反人类啊!!
评分再多人的血和泪和死亡,也不能换来一点儿微澜。
评分只有一件衣服,我会给李光头穿,只剩一碗饭,我也会给李光头吃。 这就是宋钢,这个后来死了的宋钢。
评分这本书居然是教育部推荐读本
评分我觉得余华跟苏童都更适合中短篇写作。写作中同样的特点,因为篇幅不同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余华中短篇中那种粗粝中不失精劲的语言,到了长篇中简直成了叙事的灾难,简直是耽溺于烂俗的狂欢中。中短篇可以藏拙,一到长篇藏不住了。几年前看的,失望至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