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叙事文学的研究里,晚清小说一向不受重视。但不论从历史、美学、意识形态及文化生产的角度来看,此一时期的小说所显现的尖力及复杂面向,都足以让人大开眼界。尤其对治现代文学者而言,晚清小说岂止仅代表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阶段;它的出现,还是它的被忽视,本身就已经见证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一端。
本书将晚清小说视为一个新兴的文化场域,撷取晚清小说的四个文类:狎邪、侠义公案、丑怪谴责与科幻奇谈作为欲望、正义、价值、真理四种相互交错的话语,通过这四种话语的重新定与域辩难,呈现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及建构的主要关怀。本书通过对晚清文学历史与理论语境的建构,对被阻碍的晚清小说所包含的多重现代性的挖掘,追寻中国现代文学众生喧哗的起源,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现任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及文明系Edward C.Henderson讲座教授。著有《从刘鹗到王祯和:中国现代写实小说散论》、《众声喧哗:二O与八O年代的中国小说》、《阅读当代小说:台湾·大陆·香港·海外》、《小说中国:晚清到当代的中文小说》、《想像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如何现代,怎样文学?:十九、二十世纪中文小说新论》、《众声喧哗以后:点评当代中文小说》、《跨世纪风华:当代小说20家》、《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现代中国小说十讲》、《历史与怪兽:历史·暴力·叙事》。
本文的逻辑 我们所习惯的对于现代文学的切入点在“五四”文学革命,然后以“革命”为标杆审视之前的晚清文学(在某些历史时期甚或是整个古典文学传统),对其进行判断、取舍。于是乎,晚清文学就被简单提纯为“四大谴责小说”,梁启超、严复提倡的政治小说。这种视角所依凭...
评分驳1:关于“现代性”? “现代性”从来五味杂陈,说不清楚。所以需要加以界定。 王德威在此文中简单地归之为:求新求变的心理及行为,诚然。但不加细致分隔,容易产生歧义。而在王文华丽的文字下,在这样极其文学性的表达之中,我不免对“现代性”一语内在涵义不明所以,仿佛...
评分驳1:关于“现代性”? “现代性”从来五味杂陈,说不清楚。所以需要加以界定。 王德威在此文中简单地归之为:求新求变的心理及行为,诚然。但不加细致分隔,容易产生歧义。而在王文华丽的文字下,在这样极其文学性的表达之中,我不免对“现代性”一语内在涵义不明所以,仿佛...
评分 评分本文的逻辑 我们所习惯的对于现代文学的切入点在“五四”文学革命,然后以“革命”为标杆审视之前的晚清文学(在某些历史时期甚或是整个古典文学传统),对其进行判断、取舍。于是乎,晚清文学就被简单提纯为“四大谴责小说”,梁启超、严复提倡的政治小说。这种视角所依凭...
导论这样几乎照搬《想象中国的方法》……大同小异。
评分对于以五四为基准展开的现代文学论述,王德威的质疑具有犀利的批判性。然而在他翻出多重花样的解构中仍多有粗糙的毛边和生硬的焊接,许多所谓的“吊诡”之处,其逻辑实际不堪推敲,让人觉得是为了将尽量多的方面尽数涉猎而不及进行更细密的推演。虽然这样密集尖新的“反弹琵琶”也不失为治学的一种方式,但我还是不禁想到曹聚仁对《东莱博议》的讥讽。
评分其實本書觀點的核心是一個“現代性”的定義。作者將之視爲一個“求新求變”的文學觀念。但我以爲“現代性”必然伴隨著兩面,即保守與激進。保守主義同時也是現代性的一部分,艾略特的《荒原》公認的現代派詩作,但其思想内核確實文化保守主義。其實中國文學的所謂“現代性”,我倒以爲可以是敘事文學的地位取代抒情文學的主導地位。
评分王德威老师的“野心”在这本论著里体现无遗。全书一开头,他便抛出一个标志性的反问:“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他的论述思路非常清晰,从狎邪、侠义公案、丑怪谴责、科幻奇谭等四个方面分别探讨了欲望、正义、价值、真理维度上“被压抑的现代性”问题。在王德威的叙述中,他致力于反思长期以来占据话语垄断地位的“启蒙主义”文学观对晚清时期呈现出“众声喧哗”样貌的小说作品中所隐含的现代性成分居高临下的“压抑”,试图重新挖掘出这些看似质量乏善可陈的虚构文学作品的内在品格,并且将这种传统同大陆与港台的部分当代文学作品对接从而形成接续关系,最终进一步确认他对中国现代文学主导话语的质疑。
评分岁涵老师推荐,自己似乎看得有些太早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