鬍適(1891∼1962)
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適之,筆名天風、藏暉等。安徽績溪人。1891年12月17日齣生。幼年受私塾教育。1904年赴上海,入梅溪學堂、澄衷學堂、中國公學等校接受新式教育。1910年考取庚款留美生,入康乃爾大學農學院。1915年轉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攻讀哲學,師從杜威,深受影響。1917年 1月,他的〈文學改良芻議〉一文在《新青年》雜誌發錶,被詡為文學革命「首舉義旗的先鋒」,一時享譽全國。1917年完成博士論文(1927年獲博士學位)後迴國,任北京大學教授,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運動。鬍適提齣文學革命要創造一種「活的文學」,即「國語的文學」;並把白話文學提到「中國文學之正宗」的地位,這是文學觀念一個大變革。在治學方法上,他提齣的「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在學術界也深有影響。所有這些,使鬍適成為「五四」文學革命和初期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代錶人物。
1922年創辦《努力周報》。1927年與徐誌摩等人閤辦《新月》雜誌。1932年創辦《獨立評論》。1938∼1942年任駐美大使。1945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49年離上海赴美。1958年離美迴臺灣,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1962年 2月24日病逝臺北。
在鬍適看來,傳記文學絕不可以小覷,它不僅可以使人看到活的歷史,還「可以幫助人格教育」。《四十自述》一書,就是鬍適先生為自己寫下的一部「自傳性前傳」。
《四十自述》一書頗具可讀性。除瞭它是齣自二十多歲即「暴得大名」的鬍適之手,本身就是深為人們關注的理由外。我們還可以從書中見識到這位五四新文化運動主將童年生活的真實片段,特別是感受鬍適先生與自己的過去「對話」時所獨具的文化眼光。
另一方麵,《四十自述》一書力行瞭鬍適對傳記文學最根本的主張,沒有忌諱,更沒有掩飾,交予同輩及後世一個血肉逼真的「活」鬍適。因此本書不但能讓人瞭解鬍適對傳記文學的一貫倡導,從而也以史學兼文學的眼光審視他的躬身實踐。
胡适生长在有神论的家庭环境中,换言之,有神论的观点是他人灌输的。在这种情况下,当他通过自主求知在树上偶遇有神论的观点,是否会偏向于相信自己求知的结果?实际上,对他影响甚深的《资治通鉴》中范缜以为“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刀。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
評分四十岁的胡适 ——读慧文评注《胡适四十自述》 国人说四十不惑,究竟四十岁的胡适有无疑惑呢? 1930年,他在北京大学任教17年,在秋韵无边的11月开始为自己作了一个精致的传;1932年,在秋意初来的9月,他完成了这本有文有诗的《四十自述》,出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
評分从传记中读到什么?有人说读的是主人公的成长之路,有人说读的是不同时代的社会历史。 我读到了,胡适母亲的不容易。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女人,能有这样的教育观念,着实让人佩服,胡适从小接受这样的教育,长大后能够成功,就不意外了。 我读《四十自述》,读到了清末民初的社...
評分从传记中读到什么?有人说读的是主人公的成长之路,有人说读的是不同时代的社会历史。 我读到了,胡适母亲的不容易。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女人,能有这样的教育观念,着实让人佩服,胡适从小接受这样的教育,长大后能够成功,就不意外了。 我读《四十自述》,读到了清末民初的社...
評分胡适是从小就知道的民国“名人”,但是从来没看他写的东西。只是上学时候,老师评价胡适才不是最有见地的文人,民国时期首推严复。而且我也零丁看过一些对胡适的“批判”,大意都是他配不上那些响亮的名号。 去中文大学听讲座,演讲厅楼下有间香港罕见的宽敞明亮整洁的书店,抱...
對鬍適先生可以說是五體投地瞭
评分還是很有看頭的,尤其是講到中國公學風潮的時候,感覺跟在看漫畫兒似的,很有一股熱血!不過行文雖說是樸素,但自己對自己滿滿的自豪感還是很洋溢的;要想看到西方從奧古斯丁《懺悔錄》開始的自傳傳統熏陶齣來的自述文章,在中國恐怕依然找不到吧?
评分讀書太少,難以準確的評價,如果單純以可讀性來講,個人體驗實在不佳。第一章作者既當小說來寫就當小說來讀,倒是非常好,剩下的就隻有讀附錄時頗受啟發瞭。
评分今日做舊體詩的少,其實做白話詩的也不多。
评分厚道這事兒,傢長言傳身教還是有效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