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场》是萧红一部传世的经典名篇,它对人性、人的生存这一古老的问题进行了透彻而深邃的诠释。这种对人生的生存死亡的思索,超出了同时代的绝大部分作家。鲁迅称它是“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
作家萧红简介――1911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内一个没落地主家庭。写第一部小说《生死场》时,年仅24岁。鲁迅先生爱惜其才,为书作序,奠定了萧红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初的地位,使她身后所有作品得以传世。主要作品有《小城三月》、《马伯乐》、《呼兰河传》、《北中国》等小说及散文、诗歌,约一百万字。由于生活动荡及情感挫折,1942年,年仅三十一岁的萧红病逝于香港。萧红身世凄凉,却在情感生活方面大胆而激进,具有“前卫主义”色彩。作品受生活影响,也独具光芒。素有常新的内容和文采,使她跻身于现代文坛巨匠之林。有关萧红的传记小说七、八部之多,研究文章数百余种,至今仍受到东南亚及欧美读者长时间深情的关注。她的家乡呼兰,设有萧红纪念馆、萧红小学及萧红路等多处景点,提供了读者认识和了解她的机会。
年少时读《生死场》,记住的只有一句:“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如今重读才知道萧红的笔尖淬血,她笔下的绝望与愚蒙远比我所读过的乡村研究更为具象。那些困苦的人生没有形而上的学理结论,人在其中讷讷无言,无声抗辩,在苦难中寂寞死去。 萧红的故事以生死...
评分《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作,也是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一。不同于浪漫悲壮的爱国颂歌,萧红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真实质朴的口吻呈现出真实的受难的中国农民。许鞍华说:“虽然萧红和我们的时代相差了70年,在我看来,两者却有一种古怪的相似。我们这个时代,又轻松又残酷,...
评分很奇怪,为什么以前有好多次的机会,偏就与它错过。 那村庄、那四季、那房屋、那田野、那河沿、那男人和女人,似乎都很熟悉。虽然是城市里长大的,却在呼兰河边生活过两年,所以,总觉着萧红笔下流淌着的,尽是令我亲切的气息。 当然,还是有很大差异的。70年前的哈...
评分按:近来读关于萧红的东西,发现这篇“后记”在网上没有贴出来。找了网络版的胡风全集卷二,转帖过来,以飨读者。如果是作女性主义的,对胡风这篇后记可能要不同意的多一些了,胡风的男性立场很明显,那个时代的印记也很明显。或者说那个时代根本上还没有什么女性意识。至于中...
评分萧红笔下的愚妇形象,既是愚昧传统的受害者,也是愚昧传统的助纣为虐者,这当中并无社会邪恶势力的参与,恰恰是这群最普通的农村妇女自己所塑造的愚昧氛围。她们爱“看”爱“听”别人的苦难,以此满足茶余饭后的谈资乐趣。被作为生育的工具、男人的附庸,她们或许有过惋惜...
比起呼兰河传差太多了。那种宏伟的感觉没有了,只剩下枯燥的苦难和教条。
评分第一次读萧红的书,选了一本小的,一百多页。跌跌撞撞的生与死,看得怵目惊心。这也是她的第一本小说,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算是一块巨石投入水中,激起巨大的水花。文采也蛮好的,因为最近也在读严歌苓,两人描写的历史大环境相似,即便是没有可比性,在读的时候也会常常想起严歌苓呢。
评分23岁的年纪写出这么苦难深重、感触细微的小说没有天份是不可能的,没有相当的生活经历也不可能。格局是很好的,文字也不错,但确实有点虎头蛇尾。有悲悯,有女权主义,但更多的是无奈。读了两天萧红,看到街上有个人扛着只白狗过马路,本能地想到扛着一只羊。其实乱世,盛世,哪里不是生死场?
评分萧红的小说,真是艺术小说。每一篇的篇幅都不长,就是一个街头巷尾的小故事。但是串联起来,就是这个村庄横跨十年的痛苦与悲痛。 其中女性的悲惨,自然是不用多言;男人的愚昧,更是让人叹息。 希望了解民国时代人们的生活,这本书是再好不过的记录了。
评分十年前村中的山 山下的小河 而今依旧似十年前 河水静静的在流 山坡随着季节而更换衣裳 大片的村庄生死轮回着和十年前一样。摄人心魄的女性纤细 与绝非女性的雄迈意境 加之太过自然的抽离口吻 无限迷人而让读的人揪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