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主旨在于讨论作为现代生活中一个经济因素的有闲阶级的地位和价值,但是要把讨论严格地限制在这样标明的范围以内是办不到的。因此关于制度的起源和演进以及一般不列入经济学范围以内的一些社会生活特征,这里也不得不给以相当的注意。
每一个社会阶段都存在各种社会地位的高低。 在狩猎生存的环境中,强壮的人可以更多时间的脱离与谋生直接相关的工作,他就属于有闲阶级。 传统的有闲阶级就是这样一个定义:脱离与谋生直接相关的工作。这类人掌握着世界的主动权,控制着别人的节奏和命运,指挥别人去从事生产的...
评分刚看到第三章;凡伯伦将财富积累与富人起源做了分析,金钱与社会地位,有钱与有闲之间的紧密关联悉数道来。 页页翻来,似乎更像读了富人生活史。有意思…… 回瞰中国的有闲阶层似乎只能从媒体上爆出其如何在财富积累的初始阶段大加挥霍,更带有暴发户的潜质,而礼仪、社交、...
评分兔子曾经问过我一个问题,她说,她一直在这座城市里忙碌的工作,甚至有时忘了生活的乐趣,但当她难得有一天在非周末的时候去逛街的,发现商业区依然人潮涌动,看到如此多的人在工作日都不用工作,却可以到处吃饭、娱乐和购物,一片天朝盛事的繁华景象的时候,不公平的感觉油然...
说深也不深,说浅也不浅。各种牵强附会,各种单向思维,各种模型带来的无法避免的简化,但是怎么样都掩盖不了其贯穿始终的思维方式的光芒。这些“资产阶级非常朴素的经济观念”,让我莫名的和茨威格所说的犹太人最终还是希望通过“文化”达到身份认同产生了某种联想。无与伦比的第六章则自然是和马克思关于价值的理论产生互动。凡勃伦其实越了现代社会学的边界,不仅回答了怎样,还试图给出为什么,考察历史也好,进化论也好,这些都牵涉到那个更深一步却从不曾被正面摆出来的问题:为什么人类需要这种认同感,为什么从比较中产生。
评分老派学者,一切基于人性,有启蒙一代思想家遗风。亮点在于对经济活动的政治本性的洞察,发财致富不是一种单纯的追求物质利益的活动,而是源于出人头地的欲望,是一种精神追求,也是政治性的,这就意味着经济活动跟政治博弈一样的零和性质,共赢不必想,均富不可能╮(╯▽╰)╭https://www.ximalaya.com/youshengshu/23692342/
评分「女用的鞋還特為添上了高根,為的是由此提供的風流姿態可以表明一種強制執行的有閒;穿上了這種高跟鞋,即使要從事最簡單、最必要的體力勞動也將感到極度困難。」——《有閒階級論》by 凡勃倫 「經典之所以是經典,在於它的理論的基礎性,但是上升到一些實例以及舉證而衍生出來的結論時,就未免顯示出一些『過時』的思想——不過也難以避免,畢竟是1899年就寫出來的書啊!厲害!」
评分「女用的鞋還特為添上了高根,為的是由此提供的風流姿態可以表明一種強制執行的有閒;穿上了這種高跟鞋,即使要從事最簡單、最必要的體力勞動也將感到極度困難。」——《有閒階級論》by 凡勃倫 「經典之所以是經典,在於它的理論的基礎性,但是上升到一些實例以及舉證而衍生出來的結論時,就未免顯示出一些『過時』的思想——不過也難以避免,畢竟是1899年就寫出來的書啊!厲害!」
评分按凡勃伦的理论,有时间看《有闲阶级论》这本书的人不一定是有闲阶级,他/她可能是代理有闲阶级(有闲阶级眷养的奴仆),或者是虚假的有闲阶级(穷人,比如我)。有闲阶级最早源于原始掠夺产生的剩余价值(最早源于对女性的占有与压迫)。建立于原始勇武精神下的社会竞赛,使得摒弃劳动的有闲逐渐成为一种荣誉,并衍生出代理有闲和代理消费,随后逐渐发展为以金钱作为荣誉准则,体现到宗教、知识、审美之上。有闲阶级厌恶变化,推崇拟古主义审美和炫耀性消费,总之想方设法浪费资源,以任何摒弃实际生产的消费为荣誉。鲍德里亚继承和拓展凡勃伦的思想,其“极大的丰盛在浪费中才有实际的意义”的消费异化思想便衍生于本书。凡勃伦的体系基本能够自洽,一百年前的经济学著作,现在审视起来仍具很强的历史洞察力。书的前半部分相对好读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