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内向者。相对于交谈,他们更喜欢聆听,相对于参加喧嚣的聚会,他们更倾向安静的阅读;他们致力于创造却不愿自我推销;他们宁愿一个人独立工作也不喜欢加入到小组的头脑风暴之中。虽然,他们常常被贴上“安静”的标签,但我们必须承认,他们为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梵·高的向日葵到个人电脑的发明等等。
《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充满激情,既有给人深刻印象的研究,也有深入人心的真人真事,它向读者们展示了内向者是如何戏剧性地被低估,揭示了在这个错误的过程中世界失去了什么。作者带领读者从戴尔·卡内基的出生地到哈佛商学院,从托尼·罗宾斯的研习班到福音派大教堂,追溯20世纪外向理想型如何崛起,并探索其久远的影响。作者还采访了那些张扬、热情的美国学校里格格不入的亚裔学生,她质疑美国商业文化的主流价值观,认为在这样的价值体系中,创造力会因强制性合作而被抹杀,内向者的领导潜质也会被忽略。她运用了最前沿的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研究成果揭示外向者和内向者之间的惊人差异。
也许,最鼓舞人心之处在于,她向我们介绍了那些“外向行业”里的内向成功者--从一个演说之后需要沉浸在孤独中为自己充电的大学教授,到沉静地构思有效问题、打破销售记录的推销员。最终,她为每个人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从如何处理内向者、外向者之间的“矛盾”,到如何引导一个内向的孩子在需要的时候做一个“伪外向者”。《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拥有神奇的力量,可以改变我们对待内向者的固有看法,同样,也会让内向者重新审视自我。
珊·凯恩,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法学院。曾经是华尔街律师,现从事谈判、沟通技巧教育。她在内向、羞怯等主题上的文章经常发表于《纽约时报》和《今日心理学在线》。
译者简介:
高洁,生于山东,于香港城市大学获得传播与新媒体硕士;翻译爱好者,公关业中人。
1、给内向者的建议:在周末的时候尽量保持自己安静的本性,在工作日里努力“走出自己的世界,流露出混合的性格,跟你的团队和同事联系,调动起你可以控制的一切能量”。(而如果你是个外向的人,你应该让你的周末回归本我变得疯狂起来,上课的时候专注于学业。) 2、你在某些领...
评分这本书并没有让内向的人变得更不焦虑,举得例子也缺乏说服力,但是告诉了内向的人,你就是这样的人,在社交场合表现得如外向人一样,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接受自己吧。多希望在我的大学时期可以看到这本书,这样对于课堂发言小组讨论这些事情,就不用先纠结半天说什么,然后要...
评分在找工作时,我们简历上描述自己的时候,往往会写上:“性格开朗、善于沟通、组织能力强”等这样的字眼,不管自己是不是这样或者喜不喜欢这样。我们认为现在商业社会的主流是需要这样的人,而不喜欢性格沉默、不善于沟通、组织能力不强的人。有人说:“从个性文化发端起,我们...
评分这本书,已经看得我晕头转向,基本上,不断地被作者搞二乎。其中不乏一些有意思的信息,比如对新生儿sensitivity(对外界敏感度)的观察,与日后内向外向的对比。比如,提到一个试验让high sensitivity的人和low sensitivity的人选耳机音量的对比和同时观测脑内被激活的程度 (...
我也是个内向性格特征非常明显的人,书里的内容,对于深入认识自己的性格,有极大的帮助
评分有些失望,故事太多!!!不推荐,水份略大
评分:B848.6-49/2763
评分若干年前,我愈发清醒地认识到我的性格偏内向、敏感。当时的我,对自己未来的社交能力深感焦虑,虽然掌握了一些公众交流的技巧,并似乎应用自如,但仍不可避免对非独处环境的厌恶。好在读到这本书,它介绍了内向者的优势,肯定了内向者自我伪装的可能性,教授了不少摆脱社交尴尬的方法。据说,头马国际的现任主席也是一位内向者呢!
评分书中提到出了一些关于内向者和外向者比较新比较有帮助的观点。内向者无法改变这个外向者受欢迎的时代,那只有去适应。一方面要肯定自己的性格、能力,其次要找到一种舒服的状态去接触周围的人和社会,不断学习和探索,第三不忘抽离出来回到自己最舒服的状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