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内向者。相对于交谈,他们更喜欢聆听,相对于参加喧嚣的聚会,他们更倾向安静的阅读;他们致力于创造却不愿自我推销;他们宁愿一个人独立工作也不喜欢加入到小组的头脑风暴之中。虽然,他们常常被贴上“安静”的标签,但我们必须承认,他们为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梵·高的向日葵到个人电脑的发明等等。
《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充满激情,既有给人深刻印象的研究,也有深入人心的真人真事,它向读者们展示了内向者是如何戏剧性地被低估,揭示了在这个错误的过程中世界失去了什么。作者带领读者从戴尔·卡内基的出生地到哈佛商学院,从托尼·罗宾斯的研习班到福音派大教堂,追溯20世纪外向理想型如何崛起,并探索其久远的影响。作者还采访了那些张扬、热情的美国学校里格格不入的亚裔学生,她质疑美国商业文化的主流价值观,认为在这样的价值体系中,创造力会因强制性合作而被抹杀,内向者的领导潜质也会被忽略。她运用了最前沿的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研究成果揭示外向者和内向者之间的惊人差异。
也许,最鼓舞人心之处在于,她向我们介绍了那些“外向行业”里的内向成功者--从一个演说之后需要沉浸在孤独中为自己充电的大学教授,到沉静地构思有效问题、打破销售记录的推销员。最终,她为每个人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从如何处理内向者、外向者之间的“矛盾”,到如何引导一个内向的孩子在需要的时候做一个“伪外向者”。《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拥有神奇的力量,可以改变我们对待内向者的固有看法,同样,也会让内向者重新审视自我。
珊·凯恩,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法学院。曾经是华尔街律师,现从事谈判、沟通技巧教育。她在内向、羞怯等主题上的文章经常发表于《纽约时报》和《今日心理学在线》。
译者简介:
高洁,生于山东,于香港城市大学获得传播与新媒体硕士;翻译爱好者,公关业中人。
《Quiet》的内容,从标题来看是猜得到的,它很大篇幅就是如题所示地,论证了内向的人多么牛,世界多么需要我们,内向者照亮人类文明的未来。这些内容当然非常有必要。内向的人往往不太掌握话语权,也不太追求这个,我们都有些委屈,有些自我怀疑,又有些莫名的自负,有个人替我...
评分引言 南北性格 关键词:估量自己 做你自己 整理: 对于内向的人来说,估量自己是件困难的事情,但是当他们去做的时候却又是很强大的。 内向性格是自己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接纳自我也意味着没有必要排斥这种性格,性格是“我是谁”的重要基础。学会欣然接受这种本...
评分前段时间刚分享了Susan Cain 名为“The power of introverts 内向者的力量”的TED演讲(http://www.wisdomsnack.com/890.html),因为非常有共鸣,这几日正打算读她今年一月刚出版的新书 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无意间发现了Chr...
评分在地铁上断断续续看了快一个月,才在四月中将此书读完。书写得很好,差不多50页的注释,可见所下的功夫。其思路跟Malcolm Gladwell的书一样:整合学术界里(她针对的是心理学与认知科学)关于某一课题的发现,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讲述出来。文笔也很好,清晰流畅,但幽默感少...
内向或外向他们并没有哪个更好,内向者需要学会与自己的性格相处,与聒噪的世界相处。如果小时候父母就了解这一点
评分挺好的角度,内向者虽有些生不逢时(外向理想型环境),却也因此得到了超能力一般的福利:慢思考,向内心。三分之一的可读性,五分之一的美国故事和心理实验,十分之一的核心观点,剩下的都是水。而读完之后,我的自我认知又发生偏差了。或许也可以说,每一个内向者在擅长而享受过程的领域中,就有外向的表征?我们只是需要不同的光笼罩罢了。7.10读毕。
评分挺好的角度,内向者虽有些生不逢时(外向理想型环境),却也因此得到了超能力一般的福利:慢思考,向内心。三分之一的可读性,五分之一的美国故事和心理实验,十分之一的核心观点,剩下的都是水。而读完之后,我的自我认知又发生偏差了。或许也可以说,每一个内向者在擅长而享受过程的领域中,就有外向的表征?我们只是需要不同的光笼罩罢了。7.10读毕。
评分四星。优点:读了让内向的人正视自己的内向,不在那么急于、热衷于变得外向、惹人喜欢。缺点:1、废话太多,走的是畅销书的写作模式。2、始终没有说内向和外向的定义,也没有明确他们的区别和联系,人是纯粹的内向或外向,还是大多都是内外参半的?此外,内向人不一定具有书中所谓的内向特点,外向的人也同理。人可以同样爱交际(外向特征)和爱思考(内向特征),这两者并不矛盾。3、没有分析内向与自卑的关系,这是我非常关心的。总之,没有说到内向者的不好,让内向者忽略了自己的缺点,变成了自我感觉良好。
评分对于饱受性格困扰的内向型人,我愿意五星推荐这本书。虽然作者不是心理学专家,但为了探究自身,她做了真诚、广泛的探索。我很喜欢第九章,肯定了我长期以来感觉到的一些事实,第十第十一章,实用价值很高。欢迎有类似困扰的朋友联系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