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内向者。相对于交谈,他们更喜欢聆听,相对于参加喧嚣的聚会,他们更倾向安静的阅读;他们致力于创造却不愿自我推销;他们宁愿一个人独立工作也不喜欢加入到小组的头脑风暴之中。虽然,他们常常被贴上“安静”的标签,但我们必须承认,他们为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梵·高的向日葵到个人电脑的发明等等。
《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充满激情,既有给人深刻印象的研究,也有深入人心的真人真事,它向读者们展示了内向者是如何戏剧性地被低估,揭示了在这个错误的过程中世界失去了什么。作者带领读者从戴尔·卡内基的出生地到哈佛商学院,从托尼·罗宾斯的研习班到福音派大教堂,追溯20世纪外向理想型如何崛起,并探索其久远的影响。作者还采访了那些张扬、热情的美国学校里格格不入的亚裔学生,她质疑美国商业文化的主流价值观,认为在这样的价值体系中,创造力会因强制性合作而被抹杀,内向者的领导潜质也会被忽略。她运用了最前沿的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研究成果揭示外向者和内向者之间的惊人差异。
也许,最鼓舞人心之处在于,她向我们介绍了那些“外向行业”里的内向成功者--从一个演说之后需要沉浸在孤独中为自己充电的大学教授,到沉静地构思有效问题、打破销售记录的推销员。最终,她为每个人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从如何处理内向者、外向者之间的“矛盾”,到如何引导一个内向的孩子在需要的时候做一个“伪外向者”。《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拥有神奇的力量,可以改变我们对待内向者的固有看法,同样,也会让内向者重新审视自我。
珊·凯恩,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法学院。曾经是华尔街律师,现从事谈判、沟通技巧教育。她在内向、羞怯等主题上的文章经常发表于《纽约时报》和《今日心理学在线》。
译者简介:
高洁,生于山东,于香港城市大学获得传播与新媒体硕士;翻译爱好者,公关业中人。
在地铁上断断续续看了快一个月,才在四月中将此书读完。书写得很好,差不多50页的注释,可见所下的功夫。其思路跟Malcolm Gladwell的书一样:整合学术界里(她针对的是心理学与认知科学)关于某一课题的发现,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讲述出来。文笔也很好,清晰流畅,但幽默感少...
评分首先这本书对我的帮助却是很大,对我自己而言,至少是我自己认为,如果用1-10来评定我的内向倾向的话我想没有9也有8,从小我就清楚知道自己是那么与众不同,我是天生的introvert,在这本书里头所说的所有introvert的特征我没有不中枪的,但这本书却是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
评分如作者所言,美国社会中,内向者约占1/3-1/2的比例。考虑到美国是一个移民社会,移民崇尚冒险,而冒险/谨慎与外向/内向有正相关性。那么在非移民社会,内向者的比例应该会更高才对。 以中国而论,数千年结构稳定的农耕社会显然不需要那么多的外向者,安分守己的内向者才是这个...
评分还记得从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内外向性格的并不是以传统的健谈与否,安静与否来划分。“外向的人更倾向从外部世界寻找力量,而内向的人更倾向关注自己的内部世界”。第一次,我开始怀疑自己的性格,到底应该划分为内向,抑或外向。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对陌...
评分很难相信这是某年度的最佳非虚构书。读这本书时从头到尾只感觉内向的自己被理解,并且很高兴有人为内向者写一本书,但令人失望的是并没有读到新知识。99%的篇幅描写内向人群的特征、心理、出发点、以及实验证明他们如何不比别人差,社会应该如何避免“偏向”外向者。如果你已经...
有些失望,故事太多!!!不推荐,水份略大
评分有些地方稍显啰嗦,以及育儿那章我没兴趣,但不足以拉下五星~以前总将内向与自卑之类的词挂钩,觉得外向很光荣,内向则不愿承认。其实不必,内向性格有其优于外向的力量,接受它,并且利用自己先天的禀赋。不必羡慕那些真正欣于社交的外向者,高敏感度的性格,其实是一份更好的礼物。更接近真实灵魂。
评分有些地方稍显啰嗦,以及育儿那章我没兴趣,但不足以拉下五星~以前总将内向与自卑之类的词挂钩,觉得外向很光荣,内向则不愿承认。其实不必,内向性格有其优于外向的力量,接受它,并且利用自己先天的禀赋。不必羡慕那些真正欣于社交的外向者,高敏感度的性格,其实是一份更好的礼物。更接近真实灵魂。
评分略水,都是创业故事。看评论受启发比较大的都是真内向(不爱说话)的人
评分略水,都是创业故事。看评论受启发比较大的都是真内向(不爱说话)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