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绪论
第1章 基督教神学文化对刑事诉讼影响的核心要素I:“良心与圣灵”——公元1世纪——公元12、13世纪/21
1.1 圣灵 22
1.1.1 旧约中的圣灵 22
1.1.2 新约中的圣灵 24
1.1.3 后使徒时代的圣灵 30
1.2 基督教的良心 30
1.2.1 前基督教时代的良心 32
1.2.2 基督教良心 34
1.3 中世纪良心与圣灵的缺失 43
第2章 基督教神学文化对刑事诉讼影响的核心要素II:血罪观念 52
2.1 基督教文化中的“血罪观念”与刑事司法观:法官等于谋杀犯,刑事司法等于谋杀 52
2.1.1 基督教的“血罪观念” 53
2.1.2 基督教刑事审判观:对死刑、流血判决的排斥 56
2.1.3 对刑事审判行为的恐惧与拒绝 61
2.2 “血罪观念”与早期审判正义化原则的形成 62
2.2.1 从“血罪观念”到刑事诉讼:约翰福音5:30与安布罗斯的贡献 62
2.2.2 奥古斯丁“法官身份区分”与布道篇351 65
2.3 “血罪观念”与“良心”对西方刑事诉讼的影响 68
2.3.1 “程序杀人之道” 68
2.3.2 “血罪观念”与“公共良心”:刑事诉讼、证据法的神学根基 70
2.3.3 “圣灵等于良心”、道德意义上的“良心”与两大法系的实质差异 90
第3章 “血罪观念”与神明裁判:6世纪----1215年 的世俗重罪司法 91
3.1 神明裁判制度之前的裁判方式 91
3.1.1 罗马共和时代的证据制度 91
3.1.2 罗马帝国时代:从自由评价证据到初见端倪的法定证据 93
3.2 中世纪神明裁判的“非理性之维” ——为司法者提供免受“血罪”惩罚的设计旨趣 94
3.2.1 事实、法律、判决结果的一体性 :避免事实裁判、法律适用的概括性司法设计 95
3.2.2 对案件事实裁判的故意规避: 流血案件“非理性证据制度” V. 轻罪、民事案件理性证据 96
3.2.3 程序模式、证据方法与犯罪类型对应化 ——减少、杜绝司法者对程序法、实体法适用的主观介入与司法裁量 103
3.2.4 不确定的中间判决与“判决先于证据”的倒置司法模式 ——减轻司法者罪感的特殊程序设计 105
3.3 中世纪神明裁判的“理性之维”:获致案件真实、实现实体正义的方式——以形式理性、数字实现实质理性 107
3.3.1 推定制度的特殊功能:上帝的审判还是人的审判? 108
3.3.2 数字与形式理性:实体判决、证明标准的客观化、数字化 ——从质到量的转换,实体判决的预先设定 112
3.3.3 形式理性实现实质理性的保障基础与特殊机制 118
第4章 天主教诀疑法(良心原则)与欧洲大陆纠问制精神 123
4.1 十二至十三世纪“良心”的分化与中世纪自然法的命运 124
4.1.1 十二世纪阿贝拉尔 124
4.1.2 彼得•伦巴第:理性火花;SYNDERESIS的导入者 126
4.1.3 STEPHEN LANGTON: SYNEREESIS=抽象原则;理性=具体情况 129
4.1.4 Philip the Chancellor: Synderesis与Conscience的区分 129
4.1.5 Bonaventure: Conscience=永不出错、抽象的Synderesis + 出错的欲望和错误的理性 134
4.1.6 阿奎那:Conscientia = 从抽象原则到具体案例的运用= 实现原则的行为 140
4.2 16-17世纪天主教诀疑法 151
4.2.1 “可能性原则”的提出 152
4.2.2 “可能性原则”的完善 155
4.3 天主教诀疑法及其路径对纠问制、证据法的影响 156
第5章 欧洲大陆纠问制 163
5.1 纠问制创制的原因 163
5.2 事实调查模式的选择:欧洲大陆与英国 166
5.3 欧洲大陆“秘密、分别调查证人”模式的构建 172
5.4 走出法庭大门: GENERAL INQUISITION与SPECIAL INQUISITION之区分 174
5.5 SPECIAL INQUISITION阶段判决得出的方式:传闻规则中“证人等于法官”、 “证人证言等于司法判决” 185
5.5.1 古希腊 189
5.5.2 前基督教时代的罗马法:共和、经典时代传闻规则的缺失 192
5.5.3 帝国后期的罗马法: 196
5.5.4 教皇格里高利一世的教会法传闻规则:第二部曲的谱写 204
5.5.5 九世纪造假者的《伪艾西多尔教令集》:传闻规则的强调及其功能 ——第二部曲的高潮与普及的基石 209
5.5.6 九至十二世纪教会法正当程序的发展:第二要素的推广 218
5.5.7 十一至十三世纪的注释法学派、罗马教会法学家的尴尬:“知道的” V. “看到的、听到的”,“听到的V. 传闻”之困境 224
5.5.8 十三世纪后期传闻规则在大陆世俗刑事审判中功能的转变:“证人证言”代替“事实裁判”,“证人”代替“法官”——传闻规则第三部曲的完成 231
5.5.9 英国“证人代替法官”:知情陪审团与传闻规则的双轨制 ——一个附带的考察 263
5.5.10 小结:传闻规则发展三部曲与程序、证据法学的反思 264
5.6 上诉制度:下级法官的避难所 272
5.7 求助庭外专家与案卷移送制度(AKTENVERSENDUNG): 280
第6章 16-17世纪清教诀疑法、良心原则对英国刑事司法的影响 284
6.1 “血罪观念”与死刑案件中陪审团制度传统的形成:笼统判决 形式与上诉制度的缺失 284
6.1.1 具体判决 v. 笼统判决;事实问题v. 法律问题 285
6.1.2 无罪判决上诉制度的阙如 291
6.2 英国国教、清教诀疑法与良心原则:陪审团转型的神学背景 293
6.2.1 英国国教(Anglican)Caroline神学中的良心和圣灵 294
6.2.2 清教诀疑法中的良心和圣灵 297
6.3 “服从上帝(个人良心)还是服从人(世俗权威、世俗法律)?”:解读陪审团转型的神学根基 304
6.3.1 良心的定义和功能 304
6.3.2 避罪的路径选择及其影响:自由主义 V. 权威主义 309
6.3.3 自己正确的良心 V. 他人错误的良心 322
6.3.4 英国与欧洲大陆: “个人良心至上” V. “公共良心至上” 324
6.3.5 英国“知悉事实”意义上的良心义务:服从知悉的事实还是服从(伪)证据 331
6.3.6 英国与欧洲大陆: 内在的个人良心 V. 外在的自然法 339
6.3.7 英国“知悉上帝旨意”意义上的道德良心义务:“服从上帝还是服从人”? 345
6.3.8 基督教良心的外在义务与世俗法律的合宪性推定 :为了上帝而服从世俗法律 372
第7章 英国神学中的良心原则与17世纪陪审团角色的转变:从“血罪责任承担者”到“自由堡垒”——事实与法律的区分与融合,笼统判决与具体判决(I) 2
7.1 “平等派”李尔本系列案件对陪审团的影响 383
7.1.1 平等派的宗教背景:平等派的良心与抵制专制义务: 383
7.1.2 一六四九年前李尔本审判:反对议会审判,坚持陪审团审判事实问题、法官裁判法律问题 390
7.1.3 一六四九年审判及其争论 393
7.1.4 一六五三年审判 403
7.2 贵格教WILLIAM PENN AND MEAD案件对陪审团的影响:良心V.法律,法律问题V.事实问题,笼统判决V.具体判决 415
7.2.1 惊心动魄的法庭审判:陪审团良心与不正义法律的博弈 415
7.2.2 一六七零年—一六七一年对PENN案件的争议和辩论:法律问题V. 事实问题;具体判决V. 笼统判决;惩罚陪审员的正当性 423
7.3 沃恩法官与布谢尔案件:伟大的法官与良心至上的陪审员 445
7.4 一六七八年至一六八八年辉格党诽谤罪、叛国罪案 459
7.4.1 Benjamin Harris案件与John Howles的The English-mans Right 461
7.4.2 Francis Smith煽动性诽谤罪案与John Hawles的The Grand-Jury-Man’s Oath and Office Explained 474
7.4.3 一六八一年叛国罪审判及其争议 475
7.5 一六八八年七教士案:目的、恶意的事实归属与陪审团审判 500
第8章 英国神学中的良心原则与18世纪陪审团角色的转变:从血罪责任承担者到自由堡垒的转变 ——事实与法律的区分与融合,笼统判决与具体判决,上诉制度的模式(II) 504
8.1 一七零三年---一七五二年:对17世纪司法传统的恢复 505
8.2 一七五二年---一七六三年:WILLIAM OWEN案件及其争议 506
8.3 一七六三年---一七八三年JOHN WILKES、JUNIUS系列案 516
8.3.1 No.45 of The North Briton案件 517
8.3.2 Junius系列案 527
8.4 一七八三年---一七九三年:一七八三年的WILLIAM SHIPLEY (ST. ASAPH) 案与一七九二年FOX LIBEL ACT——尘埃落定 536
第9章 历史的经验 561
9.1 千年历史的一个”悖论”:西方刑事诉讼的两个面孔的形成——基于基督教良心的两个“含义” 561
9.2宪政框架中的刑事诉讼及其使命:圣灵、良心与司法权 570
9.3 法律、司法的使命 581
9.4 现代哲学理性主义传统与内部之眼的再造 587
9.5 中世纪“正当程序”的三重维度与司法“整洁性” 589
9.6 中西诉讼文化的比较:画蛇添足的小结与寥寥数语 595
参考文献 604
致 谢 626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