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il MacGregor's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 takes a bold, original approach to human history, exploring past civilizations through the objects that defined them. Encompassing a grand sweep of human history,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 begins with one of the earliest surviving objects made by human hands, a chopping tool from the Olduvai gorge in Africa, and ends with objects which characterise the world we live in today. Seen through MacGregor's eyes, history is a kaleidoscope - shifting, interconnected, constantly surprising, and shaping our world today in ways that most of us have never imagined. A stone pillar tells us about a great Indian emperor preaching tolerance to his people; Spanish pieces of eight tell us about the beginning of a global currency; and an early Victorian tea-set speaks to us about the impact of empire. An intellectual and visual feast, this is one of the most engrossing and unusual history books published in years. "Brilliant, engagingly written, deeply researched". (Mary Beard, "Guardian"). "A triumph: hugely popular, and rightly lauded as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and intellectually ambitious initiatives in the making of 'public history' for many decades". ("Sunday Telegraph"). "Highly intelligent, delightfully written and utterly absorbing". (Timothy Clifford, "Spectator"). "This is a story book, vivid and witty, shining with insights, connections, shocks and delights". (Gillian Reynolds, "Daily Telegraph"). Neil MacGregor has been Director of the British Museum since August 2002. His latest book, "Shakespeare's Restless World" is an enthralling exploration of Shakespeare's world, and of the minds of his audiences, based on Neil MacGregor's new 20-part BBC Radio 4 series. MacGregor was previously Director of the National Gallery in London from 1987 to 2002.
尼爾•麥格雷戈 // Neil MacGregor
大英博物館館長,倫敦古文物學會成員,英國著名藝術史學者。
1946年齣生於蘇格蘭格拉斯哥,在牛津大學研修德文與法文,後在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攻讀哲學,之後在愛丁堡大學修習法律,1972年取得蘇格蘭律師執照。1973年在英國首屈一指的藝術史學院考陶德藝術學院研修藝術史。
1975年至1981年,在英國雷丁大學教授藝術與建築史。1981年至1987年,主編英語世界曆史最悠久的美術及裝飾藝術期刊《伯林頓雜誌》。1987年至2002年,主持英國國傢美術館。2002年至今,任大英博物館館長。2010年,獲英國女王頒贈功績勛章。
主要作品有《目睹拯救:藝術作品中的基督形象》《大師之作的誕生》《莎士比亞的動蕩世界》等。
人对于历史的态度始终复杂难解,真实的记载、时间的湮灭与人为的掩饰相伴随行。 历史一直都是并将继续被误读、篡改和修正,在这些篡改和修正中,一定程度的真实艰难地维持着。其中,由于改动起来简单可操作、成本低,文字记载的所谓“信史”往往会成为谎言的重灾区、真理部治下...
評分最近,央视综艺节目《国家宝藏》正在热播。我很应景地读了一部“世界宝藏”——《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该书由馆长尼尔·麦格雷戈执笔,依着世界历史的脉络精选一百件珍贵馆藏,分为二十个部分,通过文物们的“前世传奇”一瞥人类历史的究竟。 我最初对博物馆的理解非常狭隘,...
評分最近,央视综艺节目《国家宝藏》正在热播。我很应景地读了一部“世界宝藏”——《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该书由馆长尼尔·麦格雷戈执笔,依着世界历史的脉络精选一百件珍贵馆藏,分为二十个部分,通过文物们的“前世传奇”一瞥人类历史的究竟。 我最初对博物馆的理解非常狭隘,...
評分在写这篇书评之前,我想先坦诚地陈述三点—— 第一,我是个历史盲。读书时,历史学得最差,不仅世界史背得一塌糊涂,中国史从鸦片战争往后就彻底不想学了。鸦片战争之前的,至今仍然记不住中国朝代表,只误打误撞地背下了清朝的十任皇帝是“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这和...
評分三年来第一次写书评,我觉得我快不会说话了。这本书我无法也没有能力去用刁钻的眼光或者学术知识去评价它,在阅读的时候只会一再又一再的刷新自己的见识之鄙陋。 作者说制造使我们成为了人类。在我看来一个极其粗糙的石块也是古人们经验的产物,需要详细的计划、...
作者很少講大英博物館的這些藏品怎麼來的,即使講到也隻是輕描淡寫,令我有種不適乃至厭惡的感覺。
评分英文版的插圖都是黑白的。配閤著中文版的一起讀效果不錯。100件精選藏品以“從文物看曆史”的角度講述世界史。一本書斷斷續續讀瞭五個月。非常好看更感動於館長背後的人文情懷。尋找曆史重塑民族認同。大英博物館是我幾年前來倫敦逛的第一個景點。進門直奔木乃伊館,所以非常理解為什麼第一章寫木乃伊。最後一章節是the world of our making,也許我們這個時代流行的信用卡和手機都會成為下一個時代博物館裏的藏品。曆史如此更迭。
评分第一次去大英博物館,因為突擊演習被攔在瞭大門外不讓進入;第二次前往大英博物館,排著長隊等著語音導航,結果工作人員說現在導航賣完瞭…難道這就是我的命嗎…無奈轉嚮導覽書,不死心的問賣導覽書的工作人員:書和語音相比,區彆是什麼。也許是我這個問題角度太清奇,支支吾吾半天最終放棄解釋,轉而嚮我重新推薦瞭這本書。我半信半疑的接過,翻瞭翻,覺得封麵裝幀好看就買瞭。坐上迴傢的火車就開始讀,序言部分就很讓我感動,對於什麼是曆史,為什麼從文物角度講曆史的問題,讓我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因為曾就深陷此等問題無法自拔。進入正文,無論是對物品本身的描述,其背後蘊含的曆史、考古信息,發散思考,都很完整。作者仿佛知道遊客在逛博物館時會遇到哪些問題,於是在書中都嚮大傢展示瞭齣來。很贊的一本書,是時候第三次踏進大英博物館瞭。
评分通過介紹文物梳理曆史,和作者另一本書介紹德國文化曆史風格類似。如果用同樣方法用故宮文物寫中國曆史,肯定也精彩,畢竟每件文物文化淵源更厚重
评分作者很少講大英博物館的這些藏品怎麼來的,即使講到也隻是輕描淡寫,令我有種不適乃至厭惡的感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