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主》(珍藏版)都是十年前或更早的时候写的,那时我很自以为是,相信很多东西,不相信很多,欲望很强,以为已知的就是一切了。这些书里的人、情景和一些谈话是那时我经历过的,在生活中也不特别,仅仅因为我不知道更多的东西,才认为有趣,虚张声势地写下来。这些情景不在了,这些人也散了,活着的也未老先衰,我也不再那么说话和如此看待自己,所以有时我觉得自己失去了继续写作的能力。年轻的时候认为有很多重要的在前面,只要不停地奔走就能看到,走过来了发现重要的都在身后发生了,已经过去了,再往前又是一片空白。对过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也没有任何偶然,都是必须经过的,我不信一个人可以有两个以上的选择。
一直很喜欢柏杨,嬉笑怒骂这四字,起码在我心中,无人能与他相提并论。 王朔的文,总是觉得刻薄过多,少了那么一点人情的味道。 柏杨是一直受着大苦的人,是以,即使痛恨着,骂着,也不会摆出凌驾于人的姿态。而王朔,总觉得,多了那么些轻狂。 一个冷冷站于一旁睥睨讥讽的人,...
评分读完余华,接着就要读王朔。王朔总是很认真地说自己比余华要强一些,然后轻蔑的一笑。 这次读的是王朔的《顽主》系列。这一系列小说充分反映出王朔的“蔫损坏”。这一系列小说中不论谁是男一号,都在调侃着那个时代的社会和那个时代的人。你不是要活得认真吗?就耍你丫挺的。你...
评分原文链接:http://www.puyuping.com/2010/08/09/wangshuo-beiliang/ 我是三年前读完《顽主》的。当时并无惊艳。——隐约记得再早些的时候,我也翻过,但根本读不下去。那时候还小,读的都是假模假式的假道学。三年前读完了之后,丝毫没有引起共鸣,心里还念叨了一句:不过如此...
评分上学期一口气读完了王朔的很多作品,只是觉得很犀利,很好玩。今天无聊又看了顽主的电影,终于,我心中的杨重、马青、于观被物化。 多么虚情假意的时代,一切都能由三个耍贫嘴的小年轻代劳,替人约会,替人分手,帮人出名,替人挨骂。坦白的跟“作家”宝康接触,替他完...
评分写在前面:(一些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内容) 王朔现象 通过王朔的作品形成的文化观念,主流价值观由背后知识体系形成,但王硕会对知识分子进行调侃(“痞子精神”),对主流价值观、政治、知识分子观念进行解构(后现代主义),由此引起人文精神大讨论,体现文化多样性。 王硕...
王朔是个直爽的人,我一直都这么觉得。
评分他谈到母亲,谈到童年,谈到村边的小河和小学老师在黑板上写字的吱吱呀呀声,他又谈到了少年的他的顽劣,管片民警的谆谆善诱,街道大妈的嘘寒问暖。他谈得很动情,眼里闪着泪花,哽咽不语,泣不成声,以至一个晚到的观众感动地对旁边的人说:“这失足青年讲得太好了。”
评分zan
评分可能是京味儿太浓了 感觉离我的生活较远
评分“我也没去杀人放火、上街游行,我乖乖的招惹谁了?非得绷着块儿坚挺昂扬的样子才算好孩子?我就不能庸俗点吗?”——于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