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着重研究了新的信息流动模式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作者继承了场景理论和媒介理论,提出了将面对面的交往研究与媒介研究联系在一起的切入点:社会“场景”结构。作者认为电子媒介影响社会行为的机制是:角色表演的社会舞台进行了重新组合等。
文 | 武晓慧 (应一次作业要求而写) 作者因为对戈夫曼和麦克卢汉理论的不完整感到不安,而写下了这本书,以期进一步研究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电子媒介使得不同的社会场景融合,正式和非正式、亲密和疏远有着奇怪的组合。” 这是这本书里给我感触很深的一句话...
评分Joshua Meyrowitz, professor of communi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 and founder of "medium theory" in the United States, has become one of the leading scholars in the United States study media from the medium perspective. Originated from his sam...
评分 评分简介:电子媒介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新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重新塑造行为的程度远远超越了它所传递的具体信息。(继承场景理论和媒介理论,聚焦社会“场景结构”) 原著前言: 1⃣️媒介的演化降低了“亲身参与”对于经历人物和事件的重要性。 2⃣️电子媒介改变了时间和空...
评分很欣喜地读到这本书,虽然说实话之前看书名丝毫没有想到作者会论述什么,只能从副标题“电子媒介对社会的影响”大抵知道这是与媒介影响有关的书,但是何为“消失的地域”,为什么媒介影响下地域会消失便真是颇感疑惑了。在老师推荐的课堂以及自己的阅读过程中,渐渐明晓作者是...
初版于1985年,念及新媒介更新速率,如今自然显得老旧。第一部分社会场景、传播媒介与人际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角度最可借鉴。第二、三部分实例过时,理论可参。第四部分是三例很好的社会史研究。结论稍显平淡。译笔尚可,缺乏基本文化常识,屡见惊人硬伤,校勘质量也差。
评分写得特别好,感觉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就是梅罗维茨关于童年叙述的那部分的延伸么……
评分梅罗维茨跟波兹曼写作风格很像,举大————量的例子来论证一个观点,导致真知灼见在全书中占比例较低,结果显得书很水。从这点上讲更喜欢芒福德
评分超级棒!打通了媒介和行为关系的任督二脉
评分架了座木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