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健(James T.C.Liu)生于1919年。早年求学于燕京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和哈佛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研究范围遍及宋代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著述有《两宋诗研究汇编》、《欧阳修的治学与从政》、《宋代的改革:王安石及其新政》、《传统中国》等。其中,《中国转向内在》一书在美国汉学界影响甚巨。
《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美)刘子健著,赵冬梅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在北宋与南宋之间,中国文化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型,即从外向的汉唐文化转向内向的宋明文化。对这个转型,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不同的诠释,美国宋史研究学者刘子健教授在他的《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一书中,对转型的诸多问题作了新的诠释。首先,关于两宋之际文化转型的性质。美国早期汉学家曾普遍把宋代中国成为“近代初期”,其根据是这一时期出现了欧洲近代前夜的一些特征,如大城市兴起、市民阶层形成、市民文化繁荣、手工业发展、贸易发达、纸币出现、文官制度成熟等。但作者不同意这样的看法,认为形同而实异,那些被描述为近代化的东西不仅没有导出近代化,而且新的意识形态——新儒家文化凝结为一种顽固的文化类型,成为后期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因此,宋代以后的中国文化只是在旧的基础上发生新变化,这本身又成为传统的一部分。
其次,关于两宋文化转型的根据。作者对两宋文化的转型不满足于仅作思想史、文化史的分析,而是从历史变化的层面寻找其根本原因。他认为,两宋文化转型的基本原因是专制权力的扩张与强化,而这种扩张和强化是通过君相关系的一系列变化来实现的。在北宋及以前,君主专制往往通过被称为股肱大臣的宰相团队来实现,但是,这种情形在南宋高宗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女真人的入侵面前,主降派首领秦桧把另一位宰相赵鼎搞下台,而使自己成为唯一的宰相,由他一人向高宗负责。这样,君主的权力空前膨胀,体制上不再有任何形式的约束。从此,知识分子意识到,政治必须从影响君主开始,其余皆为其次。所以,新儒家的泰斗朱熹对皇帝强调“格物”以“致知”,进而达到“正心”、“诚意”。既然君主绝对专制的局面已经形成,君主的道德观念、思想意识就决定一切,在这种情形下,为了实现治国、平天下,就只有让君主皈依儒家学说“内圣”的一面。这样,中国的文化逐步转向内向。
再次,关于两宋文化转型的影响。新儒学原本是少数知识分子挣扎和奋斗的产物,它经历了争论、被宣布为异端、最终上升为国家正统思想意识的过程。但是,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新儒家的胜利是一场得不偿失的胜利。由于新儒家从“外王”转向了“内圣”,造成了他们对现实的隔膜与生疏,“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成了他们的生存状态与真实写照。伴随着这种变化,在宋以后,宗法、贞节、孝道等观念大行其是,科举时文占据了士人的精神生活,这些导致中国政治文化长期处于稳定与停滞状态。也正因如此,起于明末清初的实学思潮成了一股文化解放思潮,在主流文化的压抑之下艰难地发展着,以致早期睁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都要上溯顾(炎武)、黄(宗羲)。
由于刘子健主要从历史的角度诠释两宋文化的转型,对发生这种转型的内在文化理路较少顾及,宋代民族矛盾导致文化的巨大顿挫也是构成文化转型的重要因素。北宋以儒治国,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但北宋被异族逐出中原、皇帝被异族所掳、割地输银的惨酷现实不能不在儒士心理上发生巨大震撼,对所信奉的儒家文化作出深刻的反省,其结果走向内向。
这点与该书结合起来看,对两宋文化的转型就会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刘子健认为不是专制政体而是新儒家提供的改变社会的方式——个人的道德修养构成两宋文化转型的根本原因的观点,改变了惯常的有关中国文化的叙事方式,其学术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本书为“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之一。 (王保顶)
介于三星与四星之间。 1、因本人目前还没读过多少宋史部分著作,故觉得"第一章:关注差异"与"第五章:专制政体与宰相们"可以重点参看,其他部分则过于单薄,很难有效支撑其论点。其成为美国汉学界的名著盖以"问题意识"显著吧。 2、作为入门读物还是很不错的。两宋之际政治与文化(...
评分买这本书很久了,但一直没有时间读,然而书很薄,闲来正好拿来阅读。 读最初几页的时候,感觉总没有切入正题,似乎太多西方概念式的描述而没有贴近史实的亲切。然后再往下读,关于文人对于儒学的困惑及其改造,开始渐入佳境。 只是佳境入得太晚,又走得太早,其中一段对宋代政...
评分本书作者与其他人关注点不同,他主要论述的是两宋时期文化的转型。他从学术上,论述了宋代学术的内敛特征。他着重论述了南宋高宗时期的政治是如何影响南宋文化转向内敛的。 在学术上,作者论述了宋代文学、经学、史学和以儒学为表现形式的哲学的特征。 文学上,北宋时期文学家...
评分怎麼說呢,這書缺貨好久了,這次新版一出來就買了。也許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吧,總覺得此書寫的有些表面,沒有深入。 將學術或者說文化與政治聯繫起來研究,這必將是未來思想、文化史研究的一個重要途徑,而且也是不可或缺的。毫無疑問,中國古代的學術也好,文化也好,最終...
评分这是一本宏大叙事的著作,在当下学术日益专业化和琐碎化的氛围中,阅读刘先生多年前的著作,难免觉得论述过于宏大,宽泛而缺乏力度。但是,刘先生所阐发的中国转向内在这样概念,无疑是振聋发聩的。 书的内容主要包括论述了当时的学术的变化与政治模式的变化,其...
论述不够全面,虽然作者在余论中说明了关注重点在学术的政治背景,但仍旧缺乏深入。某些地方跳跃性稍大而显得逻辑性不足,而对“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的讨论同样不能说服我。关注两宋分野、对转向“内在”的叙述等则颇具启发性。
评分第一次用Kindle看完一本书,缘由是出发前忘了拿Ipod,刘子健的这本书真不愧为宋史研究之典范,思路新颖,观点清晰,大赞!
评分补充了一些知识。如标题所说,重点放在了高宗在位的这段时间。读完后忽然对“知识分子”这个词感到厌烦。
评分豆瓣居然将此书评为四星,我实在为这些评分者流汗。此书思路,说简单点就是个洋人版“河殇”,认为现代中国仍然继承了南宋以来的悲惨宿命。宋代的商品经济、市民社会、城市崛起这些都是假象,因为从南宋到满清,都是理学统治日趋暴虐的结果,他们沉溺其中,无法自拔。这些苦果,可以追溯到两宋之交,既因为以赵鼎为代表的道学精英遭受了不堪忍受的痛苦,也因为后来史弥远们要利用道学,甚至理宗要与蒙古竞争。于是,理学成为官学,而中国走向内在,只能关注道德。这就是作者的思路,肤浅程度与八十年代的河殇、九十年代的黄仁宇有一拼。当然,作者在同情现代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他们仍在咀嚼几百年前的苦果。而我更同情作者,他居然认为南宋是“极权主义”,认为朱熹是《朱子语类》的作者~~
评分译者根本就没上心。作者抛出了一个立场鲜明地观点,但并未系统全面的加以论述。说南宋相对于北宋是内敛的,但北宋在哪些方面表现出外向呢?如果南宋相对于北宋内敛,那么北宋相对于唐朝否也内敛呢?作者并未申论。第一部分从北宋到南宋,作者更多的是在写“两宋”而未凸显出“到”。第二部分重点写高宗朝君相决策集团权力的扩张,相对于北宋,高宗朝确实有加强集权的特点,但这一特点如何被后世继承,明清集权专制主义在何种程度上可以追溯到高宗朝呢?作者并未给出解释。而剑桥宋史倒是用大篇幅讲了孝宗朝的集权,并认为明清专制集权可以追溯到孝宗朝。而本书作者丝毫未论及孝宗朝。第三部分写程朱理学取得统治地位,对过程的描述似乎过于简略,只是断言内敛的理学取得统治地位,因而此后的中国更加内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