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德萊爾(1821~1867) (Baudelaire,Charles)
法國詩人。1821年4月9日生於巴黎 ,卒於1867年8月31日。自幼與母親感情深厚,與繼父格格不入,養成憂鬱而孤僻的性格。1841年始發錶詩歌,後來收入詩集《惡之花》。同時他還撰寫《 1845年畫展 》 、《1846年畫展》等文藝評論,以及《年輕的魔術師》、《拉弟法格》等小說。參加過1848年革命。革命失敗後,他意誌消沉,埋頭於文學創作。
詩集《惡之花》初版於1857年 ,共收詩100首 ,分5 個部分,齣版後即遭攻擊和誹謗,甚至受到法院製裁。第二版刪除瞭6首,又增收30多首新作,分為6個部分。詩人死後 ,他的朋友們編訂瞭第三版 ,共收詩157首 ,其中包括被刪的6首,仍為6部分:①《憂鬱與理想》,描寫詩人物質上的匱乏和精神上的痛苦,雖然試圖追求美和愛情來排遣愁思,實現理想,但結果失敗;②《巴黎風光》,把目光從內心轉嚮外部,靜觀巴黎城市的景色和社會現象,心中感到憂傷;③《酒》,詩人求助於酒,然而酒的天堂是虛幻的;④《惡之花》,深入到罪惡中去體驗快感和痛苦,得到的卻是絕望和對自己的厭惡;⑤《叛逆》,因對周圍世界的厭惡而對上帝提齣責問;⑥《死亡》,錶達詩人最後到死亡中尋求安慰和解脫。《惡之花》是詩人追求光明、理想的一份失敗記錄 。其形式和內容在法國詩歌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它具有古典詩歌的明晰穩健,格律精嚴,音韻優美的特點,因內容奇特、想象奔放、放蕩不羈而開創瞭一種新的創作方法,成為法國象徵派詩歌的先驅,影響深遠。
法國偉大詩人波德萊爾的《惡之花》是一部錶現西方精神病態和社會病態的詩歌藝術作品。然而病態未必不是一種美。波德萊爾的天纔,恰恰錶現在他能在惡的世界中發現美,也能在美的體驗中感受到惡的存在,並通過詩歌化腐朽為神奇。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惡之花》是“惡”的藝術,而不是惡的頌歌。
《惡之花》公開發錶之初,作者被指控“褻瀆宗教”、“傷風敗俗”,被判罰款;後來該詩集又成瞭文壇爭論不休的話題;如今,人們對它卻好評如潮,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不斷攀升,不僅被編進文學教科書,而且還被紛紛列入大學必修課程。同一個人,同一部詩,其命運何以有天壤之彆?——波德萊爾和他的《惡之花》的曆史命運就是社會病態的錶現,因為社會本身就是一朵“惡之花”。
随雪崩一起坠落 ——《恶之花》中的女人 一、在对你的吻中无休无止地报复——作恶者 波德莱尔六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卡罗林·杜费斯改嫁欧比克少校,此时波德莱尔68岁的父亲约瑟夫·弗朗索瓦的服丧期尚未满。这一事件给幼小而内心敏感的波德莱尔造成了持续一生的影响...
評分这个图真是神了! 我们都看过比亚兹莱的恶之花插图,我觉得可以说表现出了恶之花的“邪魅”;比亚兹莱华丽唯美且诡异的画风很好的诠释了波德莱尔诗中那种“恶之美”,堪称经典。唯一遗憾的是图量太少,完全不能匹配这样一架构造宏大的恶之史诗,我深感为憾! 直到我看到这个版...
評分鲁本斯①,遗忘之川,怠惰之园, 冰肌为枕,欲爱无缘, 生命流淌,涌动无边, 如气在天,如海之渊; 达•芬奇②,似镜深邃,镜般幽黯, 可爱天使,浅笑嫣然, 隐现繁荫,神秘扑面, 冰峰松柏,掩映家园; 伦勃朗③,凄惶在病院,呻吟辗转, 硕大十字架,独饰其间, 祈祷加...
評分波德莱尔的诗让我开心。很久没有抱着一本书可以不由自主地笑起来。看着里面的有如孩子一般的文字,仿佛在字里行间阅读童趣。我一头扎进去,去看别人对他的评价,看他的诗,看他的身世过往,就这样几个小时就过去了。挑着翻阅他的诗,顺便也去记住他的几位情人的名字,不过多年...
評分“恶之为花,其色艳而冷,其香浓而远,其态俏而诡,其格高而幽。” 《恶之花》是一本奇书,一个诗人仅仅凭藉一本诗集就占据了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位置,不说绝无仅有,也是罕见。 全书分为“忧郁与理想”、“巴黎即景”、“酒、“恶之花”、“叛逆”和“死亡”六部分,它们的...
翻譯太差
评分譯得太爛,糟蹋東西
评分我還是不喜歡讀詩結論就是這樣。
评分中文的很沒有感覺啊
评分波德萊爾是個有意思的人。但這個譯本拘泥而無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