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生产与学科规训

知识生产与学科规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栗永清
出品人:
页数:308
译者:
出版时间:2012-4
价格:35.00元
装帧:
isbn号码:9787516107386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学术史
  • 中国文学史
  • 文学研究
  • 栗永清
  • 近代史
  • 现代中国
  • 文学
  • 民国
  • 知识生产
  • 学科规训
  • 学术研究
  • 制度建构
  • 权力关系
  • 社会结构
  • 学术体制
  • 知识体系
  • 规训机制
  • 学术自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栗永清编写的《知识生产与学科规训:晚清以来的中国文学学科史探微》从教育制度、学科体系、学术沿革三个维度对文学学科从晚清草创到今日形成枝繁叶茂、蔚为大观的知识和理论系统的历程,进行了极具实证精神的考察。

作者简介

栗永清,男,1981年出生,山西大同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教研室教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学理论、美学、西方文论等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学术方向为文学理论、美学、中国文学学科史等。近年来在《文学评论》、《复旦学报》、《文艺争鸣》、《东方丛刊》等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多项。

目录信息

写在前面
导论
一 目光向下:思想史、学术史的当代演化
二 “中间环节”与学科史的诉求
三 “起源”的质疑:学科史的谱系学方法
四 “命名”:学科史对起点的追问方式
五 课题研究史的回顾
第一章 学科的命名――“文学”现代意义之确立
第一节 中西会通与“文学”语用演化
一 《职方外纪》和《西学凡》
二 作为“教育”的“文学”
三 “文学”初识1jleralure
第二节 “文学”学科的确立和现代“文学”观的形成
一 中国知识界同“文学学科”的接触
二 《奏定学堂章程》中“文学学科”的学科对象
三 现代“文学观”形成的知识背景
四 “文学”观念的塑造与形成
第二章 文学学科的展开与课程体系
第一节 “新旧”知识体系的冲突――以林传甲《中国文学史》为中心
一 学科史的开端:“文学学科”的独立
二 缺少“专业兴趣”的文学史撰述者:林传甲
三 “第一位中国文学”教师与博杂的《中国文学史》
四 第一部《中国文学史》的学科史意义解读
第二节 《奏定大学堂章程》的实施:以京师大学堂文学门第一批毕业生为个案
一 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的开办与中国文学门的招学
二 第一批“文学本科生”的学习情况
三 新制度下的“旧学生”:分科大学文学门学生毕业走向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文学学科
一 民国高等教育及课程概述
二 民国大学的中国文学学科专业课程设置
三 图书出版视野中的文学史和文学概论
第三章 民国“文学理论”学科建设
第一节 民初北京大学的“文学理论”类课程
一 姚永朴与“文学研究法”
二 “西文艺学”考辨
三 “文学概论”的出现
第二节 《文心雕龙》与“文学概论”
一 《文心雕龙》与“词章学”
二 “文学概论”:从“专书阅读”到“罗列常识”
三 古代文论研究的展开
第三节 民国时期文学概论课程开设及其估量
一 学科草创期的《文学概论》教材
二 国文系的“教育目标”与“文学概论”知识的延展
三 民国时期“国文”教育
第四章 “文艺学”和文学本质之思
第一节 “文艺学”的登临:学科的命名与规范
一 课程体系的新变
二 “文艺学”的语源考辨
三 从“文学概论”到“文艺学”:政治规训中的学科走向
第二节 “文学基本问题”和“文学本质论”
一 文艺学“学科属性”的失落:“基本问题”的变奏
二 “文学本质论”的“回归”
三 民国时期的文学“定义”
第三节 从“本质论”看“文学本质”
一 “文学的本质属性”与“文学本质”
二 马克思主义“文学本质论”的运思之途
三 “意识形态”、“意识形式”与“意识形态的形式”
四 “意识形态”:文学本质的界说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三星半,扫读,虽然叫“知识生产与学科规训”,内容却多为晚清以来文学科建设的史诗考述,比较关心的是民国“文学概论”到建国以来“文艺学”的发展、民国因人授课与建国以来的统一领导、“文学”概念的定义与苏联马列思想的转向,但还是描述大过分析。作者考订稽核之功较深,导论也展现出理论的吸收能力,不过谈到的问题貌似跟正文关联不上,关键是对文学学科的兴起建设的研究貌似没办法更深刻地导向时代思想文化。

评分

其实本来是病急乱投医式开始翻阅的,但是读下来却很惊喜。全书不是简单地时间轴式顺序梳理,其启发性并不局限于文学一科。真的能感受到阅读了多大量的著作才能形成这一部书。

评分

三星半,扫读,虽然叫“知识生产与学科规训”,内容却多为晚清以来文学科建设的史诗考述,比较关心的是民国“文学概论”到建国以来“文艺学”的发展、民国因人授课与建国以来的统一领导、“文学”概念的定义与苏联马列思想的转向,但还是描述大过分析。作者考订稽核之功较深,导论也展现出理论的吸收能力,不过谈到的问题貌似跟正文关联不上,关键是对文学学科的兴起建设的研究貌似没办法更深刻地导向时代思想文化。

评分

其实本来是病急乱投医式开始翻阅的,但是读下来却很惊喜。全书不是简单地时间轴式顺序梳理,其启发性并不局限于文学一科。真的能感受到阅读了多大量的著作才能形成这一部书。

评分

三星半,扫读,虽然叫“知识生产与学科规训”,内容却多为晚清以来文学科建设的史诗考述,比较关心的是民国“文学概论”到建国以来“文艺学”的发展、民国因人授课与建国以来的统一领导、“文学”概念的定义与苏联马列思想的转向,但还是描述大过分析。作者考订稽核之功较深,导论也展现出理论的吸收能力,不过谈到的问题貌似跟正文关联不上,关键是对文学学科的兴起建设的研究貌似没办法更深刻地导向时代思想文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