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亚随笔选》荟萃了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兰姆(Charles Lamb,1775—1834)最出色的随笔作品,堪称十九世纪英国文学的瑰宝。在这些随笔中,兰姆以“伊利亚”为笔名,从日常作息、家长里短切人,将平生感念娓娓道来;随笔主题既与兰姆本人的独特经历水乳交融,又浸淫于广阔深挚的人道主义氖围;文风含蓄迂回之余,亦不失情真意切,纤毫毕现地展示了英式随笔的至高境界。正如三十年代我国作家梁遇舂所言:对于心灵的创伤,兰姆是一剂“止血的良药”。《伊利亚随笔选》选录了《伊利亚随笔》中的主要作品,包括《南海公司回忆》、《除夕随想》等诸多名篇。著名翻译家刘炳善先生的译文精到而隽永,恰到好处地传达了兰姆独树一帜的文字魅力。
查爾斯·蘭姆是英國作家。
其父是法院裡的清潔工。在校时成绩優良,本來打算進入剑桥大学深造,因口吃未能通過大學先修班之考試,15歲即綴學工作。初入南海公司(South Sea House),17歲入東印度茶葉公司(East India Tea House)任簿记员。查爾斯的哥哥約翰早亡,他和姐姐玛丽合寫儿童文学作品,1806年,蘭姆姐弟開始從莎士比亚戏剧中选擇20個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把它们改写成叙事体的散文。查爾斯·蘭姆改寫其中六個悲劇,即《李尔王》、《麦克白》、《雅典的太门》、《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和《奥瑟罗》。其中十四部喜劇均由姐姐瑪麗所改寫,這部書即是後來著名的《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
姐姐瑪麗因精神上的疾病多次被送進精神病院,1796年9月瑪麗忽然大发作,她用厨房裡的刀子誤殺了親生母親。查爾斯為此照顧姐姐達四十年之久,終生未娶。1825年查爾斯自東印度茶葉公司退休,工作達33年之久。查爾斯的作品都透露出自身痛苦與哀愁,青年時熱戀一少女Ann Simmons, 最後不願拖累她而放棄追求。查爾斯自已也曾精神失常。1834年卒于埃德蒙顿。
兰姆的《伊利亚随笔》,令我联想到费尔南多.佩索阿的《惶然录》。你看,伊利亚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兰姆,而伯纳多.索阿雷斯也基本上等同于佩索阿,而且,兰姆(伊利亚)与佩索阿(索阿雷斯)都曾是朝九晚五、兢兢业业的小职员,生活的年代虽然不同,大致轮廓却相当。可是,这两...
评分英伦这个词本身就能自我形容,让人想到十八世纪慢悠悠的英国乡间。喝茶成了件优雅的事情,大口大口的咕噜下去,必然遭到太太小姐们的一阵冷嘲热讽。在穿衣镜前忙活了大半天,发型一丝不苟,领带也摆正了位置,好不容易抚平了裤脚的褶皱。一出门,其实泥泞的乡间小道能毁了...
评分我读这本书之前,按个人习惯翻了翻译者的前言,发现他特别推崇兰姆的散文,仿佛兰姆的文章是世界上最好的散文。本来我是有点不以为意的,但在读了第一篇文章后,很快就改观了。兰姆文章的洒脱、幽默和淳朴深深地打动了我,而译者高健在文章其间穿插的序号(释文)非但没有...
评分原本是看到有文章提到寻找《伊利亚随笔》(英文)的故事,google到了这里。自己是中英文都没读过,照理没有发言权的。但从shelleyyuki评论中提供的几个例子看,高先生的这个译本恐怕不会太好读,至少,有点矫柔造作,甚至,恕我不敬,有点造字数的嫌疑。自己做过媒体的文字翻译...
评分没有雄心的写作,发掘生活中无穷的诗意
评分睡前乱翻,欣赏不来。
评分其实也还好
评分此书纯然小职员老兰操业余之笔,表平凡之事,抒自然之情以致之。笔不纵横,娓娓道来,颇有雅致。事不远求,俯拾皆是,裁剪成章。情不作伪,自出衷肠,最是抓人。老兰《莎氏乐府本事》久仰大名,未曾拜读,不知好赖,这本却不忍一次读完,茶余饭后,偶掇几章,低笑大笑,点头摇头,不妨轻叹,可助畅怀。
评分没有雄心的写作,发掘生活中无穷的诗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