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高居翰作品系列”第五种,也是中译本的首次面世,主题讨论中国古代画家,尤其是元、明、清晚期画家的工作与生活。高居翰在这本书中,试图打破文人画家“寄情笔墨、自书胸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话,从实际的社会生活层面,考察了不同阶层画家的状态,他们如何将作品作为社交的礼物与应酬,如何通过卖画来养家糊口,如何苦于画债繁多而草草了事或雇佣助手,而对赞助人、收藏家和顾主来说,他们如何从画家手中取得作品,他们的希冀和要求对画家创作能起多少权重,他们如何判断获得是一张应酬之作还是一幅真正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总之,在出自文人之手的主流撰述之外,高居翰通过搜集大量信笺、笔记、题跋等容易被忽视的材料,向读者展开了一幅自宋末以后,随着商业繁荣、社会中对绘画需求增加,画家们在不同层面谋生与创作的生动场景,使我们更充分地了解和考虑到一幅作品创作的原初情境,从而重新调整对艺术风格、品评标准的看法,读来令人读来耳目一新,是同类书市场中难得而重要的学术普及读物。
高居翰教授(James Cahill),1926年出生于美国加州,曾长期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艺术史和研究生院的教授,以及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中国书画部顾问,他的著作多由在各大学授课时的讲稿修订,或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编纂而成,皆是通过风格分析研究中国绘画史的经典书籍,享有世界范围的学术声誉。
海外汉学的年轻学者田晓菲在《从红楼到绮楼》这篇文章里提到了一个问题,就是所谓“文化的洁癖”。她有一句话说得很有意思:“倘使一个文化有系统地洁癖下去,最终恐怕只落得一个妙玉的结局”。 妙玉是红楼梦里最洁净的人,红楼梦里其它的人物都不是纯粹的。宝钗庄重,却不要...
评分画作背后的人情世故 ——读高居翰的《画家生涯》 ■禾刀 清初专画云龙的画家周寻有一回将自己的一幅画作悬挂于黄鹤楼上,并索高价一百两。当最终有人出面,愿意以此价钱购买,周竟以画相赠。对此,他解释说:他一心只想遇上能赏识他的画作,并愿意出如此高价的知己而已。 ...
评分 评分画作背后的人情世故 ——读高居翰的《画家生涯》 ■禾刀 清初专画云龙的画家周寻有一回将自己的一幅画作悬挂于黄鹤楼上,并索高价一百两。当最终有人出面,愿意以此价钱购买,周竟以画相赠。对此,他解释说:他一心只想遇上能赏识他的画作,并愿意出如此高价的知己而已。 ...
评分虽然还没看但是有一点值得推敲。。老外只要是有意思的东西,喜欢拿出来雅俗共赏,大家一起品尝,一块儿乐呵,到了中国人这儿,什么都只能自我欣赏了,心中又不免有难寻知音之感。真是尴尬。原来他出了五本了,我只有三本。。。不过每一本都蛮有趣的
中国著述中画家被“业余化”,或者至少那些被认为应当受到赞扬的画家中的大多数被业余化,这只是反映一个更大的包含相互依存思想和态度的综合体之一部分,所有这些思想和态度,其目的都在于使艺术非物质化,免受所有庸俗因素、商业行径、实用功利与市侩习气的玷污。它们包括:几乎只强调艺术是一种个人表现,而淡化其他大部分促成作品产生的因素,甚至包括那些在许多时候的确促成作品产生,并为在原有情境下理解该作品提供依据的因素。在艺术鉴赏方面,则着重于确定作者、辨别真伪、欣赏画家之手(这将是最后一章节的主题),而忽视作品的主题及其作为图像的含义与价值。在批评的时候,则专注于用笔和其他风格因素,既包括画家的个人风格,也包括他如何运用和借鉴前人的风格。这些态度是相互依存的,每一种或多或少都会导向其他。
评分系列中最喜欢的一本
评分占人口极少数的作为精英阶层的文人画家把持了国画的审美取向和社会舆论,加之儒家文化的大背景,导致国画自宋元以来,日趋写意且题材萎缩。在正史里个个风骨的文人画家,其实也会拿画画创收的,也知道自己画功挺烂的,忙不过来也粗制滥造的,想多赚点也找人代笔的。——且不说高居翰这么薄薄一本书我已经破天荒写了二十几则笔记,关键是有些章节我恨不得全文悉数抄录啊!高教授文笔稳健、流畅又不失活泼、风趣,真好!回想我对中国腐朽传统文化的彻底摒弃,不是因为谋财害命的迷信,不是因为荼毒甚广的中医,不是因为停滞不前的科学,不是因为桎梏身心的礼教,不是因为集权专制的政治,却恰恰是在这最不伤人的艺术领域里,看出了荒诞与绝望。
评分好书。
评分我只是纳闷,为何出版彩图版本呢,弄模模糊糊的。。。。最大遗憾,正想扣掉一星,只是舍不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