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高居翰作品系列”第五种,也是中译本的首次面世,主题讨论中国古代画家,尤其是元、明、清晚期画家的工作与生活。高居翰在这本书中,试图打破文人画家“寄情笔墨、自书胸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话,从实际的社会生活层面,考察了不同阶层画家的状态,他们如何将作品作为社交的礼物与应酬,如何通过卖画来养家糊口,如何苦于画债繁多而草草了事或雇佣助手,而对赞助人、收藏家和顾主来说,他们如何从画家手中取得作品,他们的希冀和要求对画家创作能起多少权重,他们如何判断获得是一张应酬之作还是一幅真正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总之,在出自文人之手的主流撰述之外,高居翰通过搜集大量信笺、笔记、题跋等容易被忽视的材料,向读者展开了一幅自宋末以后,随着商业繁荣、社会中对绘画需求增加,画家们在不同层面谋生与创作的生动场景,使我们更充分地了解和考虑到一幅作品创作的原初情境,从而重新调整对艺术风格、品评标准的看法,读来令人读来耳目一新,是同类书市场中难得而重要的学术普及读物。
高居翰教授(James Cahill),1926年出生于美国加州,曾长期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艺术史和研究生院的教授,以及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中国书画部顾问,他的著作多由在各大学授课时的讲稿修订,或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编纂而成,皆是通过风格分析研究中国绘画史的经典书籍,享有世界范围的学术声誉。
《画家生涯》 高居翰 自宋元以后传统文人画家业余墨戏,并通过官僚体制所带来的声望成功占据了名人绘画这一属性。文人画也包含的自身群体的演变,尽管我们深知有许多伟大艺术家秉持着对文人身份的认同,但显然这成为其叙述策略,抑或是绘画的道统依据。但保持高洁的品行与不断...
评分作为同系列的作品,这本《画家生涯》保持着与《隔江山色》《江岸送别》《山外山》《气势撼人》一脉相承的清雅气质和学术深度,然而,细读下来,不难发现,相比起姊妹篇,这部作品的文字中倒平添了几分人间烟火色。且从内容上来说,前几本皆是对各朝各代中国画家的作品进行庖丁...
评分1、 重新认识中国画家形象 1) 由文人精英历经多个世纪创造出来的,我们了解中国画家形象全依赖这些文人。中国文人精英在文字中所创造的中国神话,本身便是一项伟大的文化成就,堪比中世纪欧洲所创造的浪漫爱情与骑士精神的神话。我现在更多尝试关注中国社会那些默默无闻的类族...
评分文/严杰夫 长久以来,自董其昌在山水画上提出“南北宗论”后,文人画画家总是以一副“悦诗书以求道,洒翰墨以怡情”(王直语)的形象出现。这种“纵情绘事”的居士形象,与“惟涂抹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即悬之市中,以易斗米”(董其昌语)的所谓职业画师,被严格区分开来,最...
评分听书听完的,摘抄刘玄老师的解读如下: 1.中国文人有一种坚决的主张,就是业余才是体面的。它在中国文化中有悠久的传统,比如,你可能知道孔子说“君子不器”,就是说君子不应该成为擅长某种具体技能的器具,而应该具备完整的人格。 2.宋元以后书画交易的实际情况远比我们想象...
有意思的视角,在画家还耻于谈钱的年代。
评分中国著述中画家被“业余化”,或者至少那些被认为应当受到赞扬的画家中的大多数被业余化,这只是反映一个更大的包含相互依存思想和态度的综合体之一部分,所有这些思想和态度,其目的都在于使艺术非物质化,免受所有庸俗因素、商业行径、实用功利与市侩习气的玷污。它们包括:几乎只强调艺术是一种个人表现,而淡化其他大部分促成作品产生的因素,甚至包括那些在许多时候的确促成作品产生,并为在原有情境下理解该作品提供依据的因素。在艺术鉴赏方面,则着重于确定作者、辨别真伪、欣赏画家之手(这将是最后一章节的主题),而忽视作品的主题及其作为图像的含义与价值。在批评的时候,则专注于用笔和其他风格因素,既包括画家的个人风格,也包括他如何运用和借鉴前人的风格。这些态度是相互依存的,每一种或多或少都会导向其他。
评分好书。
评分最喜欢这类还原古人生活的书啦~
评分洋枪好使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