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克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公元121~180年),古罗马皇帝,晚期斯多亚派代表人物之一,著名的“哲人皇帝”“帝王哲学家”。奥勒留自幼接受良好教育,修习过希腊文学、拉丁文学、修辞、哲学、法律、绘画等诸多方面,堪称一个“比他的帝国更加完美的人”,然而他的努力最终没有挽救到大势已去的古罗马帝国,但他的《沉思录》却成为西方历史上最打动人心的巨著。这部记录着奥勒留在鞍马劳顿的片暇中,自己与自己心灵对话的《沉思录》,代表了古代斯多亚派哲学思想的精髓,也是该派为数不多的传世之作之一,正是由于这本《沉思录》,才使得斯多亚派的精神深深植入近代西方文化精神之中。
梁实秋(1903~1987),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杭县(今余杭)。20世纪中国举足轻重的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他学贯中西,擅长写散文与评论,著作无数;在翻译方面也是成绩斐然,尤以历40个春秋翻译完成《莎士比亚全集》而传为佳话。
这本《沉思录》,是梁实秋平生翻译最吃力,但也是最有收益的一部作品,堪称《沉思录》众多汉语版本中最接近原著风格的一部作品,同时也是梁实秋最为着重推荐过的一部作品。
《沉思录(新版)》是古罗马斯多亚派哲学最后一部重要典籍。玛克斯并不曾努力建立哲学体系,所以在《沉思录(新版)》里我们也不必寻求一套完整的哲学。他不是在作哲学的探讨,他是在反省,他是在表现一种道德的热诚。我们借此可以想见其为人,窥察其内心,从而对于为人处世律己待人之道有所领悟。《沉思录(新版)》共计12卷,此版译文出自大师梁实秋先生之手,并配有译者的点评、批注,而其所选译文也是最接近原著意愿的Haines版。
康德的墓志铭上写着:“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初看到这句话时,甚是不解,现在依然不解,在看马可•奥勒留(公元121—180年)的《沉思录》时,对道德有了朦胧的认...
评分0p 尊重自然(本性,Nature)而生活。 1p 一方面能足够强健地承受,另一方面又能保持清醒的品质,正是一个拥有一颗完善的、不可战胜的灵魂的人的标志。 4p 避免挑剔,不去苛责那些表达上有粗俗、欠文理和生造等毛病的人们,而是灵巧地通过回答的方式、证实的方式、探讨事物本身...
评分康德的墓志铭上写着:“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初看到这句话时,甚是不解,现在依然不解,在看马可•奥勒留(公元121—180年)的《沉思录》时,对道德有了朦胧的认...
评分康德的墓志铭上写着:“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初看到这句话时,甚是不解,现在依然不解,在看马可•奥勒留(公元121—180年)的《沉思录》时,对道德有了朦胧的认...
奧勒留在書中表明了他感到自己負擔沈重,並被一種極大的厭倦所苦惱著,以至産生了一種想要引退去過一種甯靜的鄉村生活的想法。一些篇章在遠征期間寫成,征戰的勞苦最終促成他的死亡。奧勒留信奉的是一種由芝諾創立的稱爲斯多葛派的學說,之所以如此,是因爲斯多葛派作爲一種忍受的福音投合了奧勒留的時代。關于這種學說:1.存在著一些矛盾。例如它主張宣揚仁愛時,理論上沒有一個人是可以對別人爲善或作惡的,因爲意志是自主的,所以好的或壞的僅取決于自己;仁愛因此只是一種幻覺。無論如何,事實是斯多葛派有兩種倫理體系:當奧勒留作爲一個帝王時,他明白這種東西行不通,只能接受世俗的善惡標准。2.大體說來,斯多葛派的倫理學可以表述爲:有些事情被世俗認爲是好東西,但這是一個錯誤,真正的善乃是一種要爲別人取得這些虛僞的好東西的意志。
评分我想我没看过比这还经典,言简意赅的自我修养的书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评分像一条条的微博。皇帝的语言真接地气。
评分个别的地方可能重复或者有毛病。看起来有点絮絮叨叨或者碎片化。实际上,非常深刻,而且这个君王是深信并且践行的。喜欢梁实秋的翻译。
评分高中放了三年,年龄未到,体会不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