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宇 (1918-2000),生于湖南长沙,1936年入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长沙《抗日战报》工作,后来进入国民党成都中央军校,1950年退伍。其后赴美攻读历史,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参与《明代名人传》及《剑桥中国史》的集体研究工作。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融会了他数十年人生经历与治学体会,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给人启发良多。英文原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
我很喜欢黄仁宇的叙事风格,正如一位老人坐在你面前,用沉稳的语调,将那些陈年旧事浮光掠影一一道来。他的笔墨饱含深情,很有感染力。更为重要的是:他说的是“我的大历史观”。历史,应该有多重面目。我更喜欢个人的、情绪化的读史心得。正统的历史观雄霸课本、广播、电视...
评分我很喜欢黄仁宇的叙事风格,正如一位老人坐在你面前,用沉稳的语调,将那些陈年旧事浮光掠影一一道来。他的笔墨饱含深情,很有感染力。更为重要的是:他说的是“我的大历史观”。历史,应该有多重面目。我更喜欢个人的、情绪化的读史心得。正统的历史观雄霸课本、广播、电视...
评分书是常温常新的。可惜,现在的书籍太多,而可重温的又太少,太多的书品非但不是精神食粮,而且还有毒粮的事实,因而时常的结局是“尾大不掉”,读书就变成了熊瞎子掰玉米,读时昏天黑地,卷毕头昏脑胀,一路读,一路丢。 前段时间,向一位朋友推荐了黄仁宇写的《万...
评分以前对《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中国缺乏数字化管理的论述。当黄仁宇描述着一场杂乱无章的古代战争时,难以置信的统计和控制之劣,近乎荒谬,远远偏离了我对智勇双全的先民的恭敬想象。黄把中国形容成一个庞大的以礼仪统治的国家,由天子和官僚作道德楷模,指引...
评分书是常温常新的。可惜,现在的书籍太多,而可重温的又太少,太多的书品非但不是精神食粮,而且还有毒粮的事实,因而时常的结局是“尾大不掉”,读书就变成了熊瞎子掰玉米,读时昏天黑地,卷毕头昏脑胀,一路读,一路丢。 前段时间,向一位朋友推荐了黄仁宇写的《万...
道德代替不了法律和技术,个人的贤愚得失改变不了大历史的走向。明朝这个摇摇欲坠的戏台上一些人努力着把戏唱下去,张居正、戚继光走乾道,以个人力量建立的体系在政军两处弥补大体制的积弊;申时行走坤道,在已成的矛盾中调和博弈;海瑞走人道,把自身活成道德律法的矛盾体本身;谁也没能得到完满的谢幕,挽救不了这继续垮塌的戏台。万历皇帝从明君理想的破灭到个人欲求的失落,褪色成为庙堂里的一个牌位,李贽哲学精神上的叛逆、矛盾、走投无路,都是这个大国困境形而上的演绎。
评分缺乏对数目字和其他以清晰为特征的技术的掌握,而寄希望于用简单的道德纲领推行于日渐复杂的社会现实,甚至不惜压抑社会局部的开放和发展来阻止复杂度上升,以维持理想中简单淳朴的民风。在旁无强敌的封闭世界不失其合理性。
评分给三星会不会被喷啊,但的确有点通俗学术莫凌两可,如果没有《明朝那些事儿》系列做对比,不行没有那个我也读不懂这个,好多例子没有背景,单读我也读不出个所以然来。作者应该是想剖析那一年的一个由盛至衰的转折吧,但却是着重介绍了几个历史人物,有文有武,年代跨度不明确,还是不明白这年到底咋了
评分纵观全书,每位人物都力图转变,却都陷入了一个怪圈——被文官集团钳制,以致整个王朝发展在万历十五年几近停滞。“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评分名气极大的一本书,但并非十足的学术性历史著作。黄先生采取的写作手法在此书面世的年代里堪称少见,也恰恰是因此而使它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从内容上来看正如作者自己所说,贯穿其中的就是他的所谓“大历史”的观点,并且由点至线、由线到面地将人物与史实衔接起来,最终放眼于历史发展的规律与特点。这种类型的历史类书籍很适合大众阅读,可以说在专业与非专业之间找到了平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