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所安,又名斯蒂芬・欧文。1946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长于美国南方小城。1959年移居巴尔的摩。在巴尔的摩公立图书馆里沉湎于诗歌阅读,并初次接触中国诗;虽然只是中文翻译,但他迅速决定与其发生恋爱,至今犹然。1972年获耶鲁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随即执教耶鲁大学。二十年后应聘哈佛,任教东亚系、比较文学系,现为詹姆斯・布莱恩特・柯南德特级教授。有著作数种,论文多篇。其人也,性乐烟酒,心好诗歌。简脱不持仪形,喜俳谐。自言其父尝忧其业中国诗无以谋生,而后竟得自立,实属侥幸尔。
作为一个含蕴丰富的思想和艺术行为,追忆不仅是对往事与历史的复现与慨叹,也寄寓着儒家知识分子追求“不朽”的“本体论”的焦虑;更体现了“向后看”这一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传统和思维模式。
全书不按年代排序,也不求分类阐述,作者通过新颖独到而又论证充分的阐述与分析力图为我们建构一个一追忆的殿堂:“诗、物、景划出了一块空间,往昔通过这块空间又回到了我们身边。”
不过是因为偶然翻到“凄凄古血生铜花”又看了遍宇文所安的《追忆》,不过是因为这本《追忆》追忆到了已结束几年的学生时代。记得即将读研的我,在文学院背后的樟树林里问导师,做学术有什么用?导师并没有正面回应我的问题,而是交代了一周一篇的书评和若干唐诗背诵的任务。樟...
评分1509年,37岁的王阳明葬好了三具骸骨,对着坟冢感叹说「我念你们三人客死蛮地无人殓尸才前来埋葬,却引起了自己无尽的悲恸」。 那里没有别致的楼宇,没有吴地的车马与山水,王阳明的这次葬客,更像是告别对文明世界所有寄托的一场仪式。在后人看来,这个被定格了的瞬间显然还...
评分宇文所安是一位美国人,他的英文名字是斯蒂芬欧文,身为哈佛大学东亚学院比较文学系的特级教授,这本《追忆》作为他最畅销的一部书并不是一本学术著作,也不是一本随笔。用他的话来说,这种文体被称为essay——一种结合了文学,文学批评,学术评论各种特征的文辞优雅,骨骼清...
评分这本书关注中国文学中对于“追忆”的关注,宇文所安的视野横跨整个古代文学史,援引的作品有先秦《诗经》中的《黍离》,也有清代沈复的《闲情记趣》。 全书分八个章节,宇文所安描绘了“追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同侧影,或是提醒过往的悲痛,或是铭记历史的回声,有时追忆是一...
评分未竟全文,本不应妄下评断,以偏概全尔。此乃外国人写吾国诗事,全从意向起,痴恋花境中。若其本意于介绍吾国诗文于他国之人,此书甚佳。然翻译回输后,余只见满目纤弱,作凄凄怜怜小儿女语。 意欲还诗中原景,乃事倍功半之举。万千人有万千意向,岂能皆从尔所言哉?且诗所言...
这老头可爱
评分这是本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再将其说的淋漓尽致的书,宇文公切入点诡异而跳脱,读起来既让你难以接受,又让你耳目一新,这不是本好读的书,很有些晦涩,但是内在的逻辑脉络出奇的强,他会这样想,真是想不到,关于李白,李贺,李清照的部分写的还算到位,受益良多,而写沈复的部分居然引入了性心理学,真是哈哈哈,至于其他部分的全部,和上述部分的一些地方,宇文公都犯了大忌,诚然他很努力,很有说服力的将各种追忆体系化,剖析清楚,但是去的太尽太绝,以致索然无味,如果说他尝试解读李商隐的追忆部分只是将如薄雾轻纱般的朦胧撕裂条丑陋的口子,他对吴文英的解读可以说是一场灾难,唉,凡事若太尽,缘分必早尽啊,这是本从某种意义上说多余的书,但是写的很对,很美好,于是我幸福的矛盾着,将它读完
评分母语是汉语所以对古诗的审美感受远比后文的分析迅速,这种延迟和西方视角带来的陌生感虽然不必要但是很好。作者认为中国诗中对死者的祭奠源于对缺失的在场的敏感。我很好奇真实的死亡过程和对腐坏的恐惧为什么鲜见于汉诗中。但是本书从古礼开始,似乎意味着已经摆脱那个阶段了?然后探讨了“追忆”与道德、回忆、人生的关系,它的目的、气氛等等。用精神分析解释古文有d奇怪?
评分很难想象美国人的文采能达到如此地步
评分这是今年我读过的最诡异的一本书,太深刻太断片,那种感觉太美妙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