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情偶寄》,又名《笠翁偶集》,包括詞典、演習、聲容、居室、器玩、飲饌、種植、頤養八部,共二百三十四個小題,論及戲劇創作和錶演、妝飾打扮、園林建築、傢具古玩、飲食烹調、養花種樹、醫療養生等許多方麵,內容相當豐富。
作者李漁(1611-1680),號笠翁,浙江蘭溪人。生於明朝後,二十五歲中秀纔,此後兩赴鄉試,前次名落孫山,後次因兵亂中途摺迴。入清以後,李漁絕意仕途,從事傳奇小說創作、導演以及經營書店等文化活動。
《閑情偶寄》是一部寄情之作,李漁頗看重這部書,他在給禮部尚書龔芝麓的信中說:“廟堂智慮,百無一能;泉石經綸,則綽有餘裕。惜乎不得自展,而人又不能用之。他年賫誌以沒,俾造化虛生此人,亦古今一大恨事。故不得憶而著為《閑情偶寄》一書,托之空言,稍舒蓄積。”這部書較充分地反映瞭李漁的文藝修養和生活情趣,其中關於戲麯創作和演齣的《詞麯》、《演習》二部,尤其引人注目。人們普遍認為李漁這些經驗之談,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是中國戲劇美學史上不可多得的著作。此外,對於園林建築,李漁也頗有卓見。其它部分,雖然所談不過日常生活中的閑情逸趣,但也間或觸物興感,如以草木喻人,藉傢事比國事等,流露瞭一些感慨。當然書中也有一些內容反映瞭封建統治階級庸俗低級的生活情趣,對於今天已完全不適用,而應批判地對待。
李漁(1611-1680),原名仙侶,字笠鴻,一字謫凡,號笠翁、湖上笠翁等。祖籍浙江蘭溪,生於江蘇如皋。明末清初文學傢、戲麯傢。
昔年曾见《李渔全集》,卷数众多而恐不能尽读,遂断了置诸书架的念想。可巧某日至书肆,见有打折之浙江古籍版《闲情偶寄》,竖排简体亦合意,且书薄,想来假以时日尚可读完,遂携之归。 逮至翻书细读,方晓笠翁之“偶寄”并非“闲情”。因了风俗日靡而有心正之,“冀人由雅及...
評分《闲情偶寄 声容》部么,说的是李渔李老公子风流半世,总结出一套对美人姿容鉴赏的标准与经验。我们看么,就是女子看出化妆技术,男子看出相亲指南。难得的是李老公子偏偏还能跳开美人容貌,牙尖嘴利地翻评出一套世相。 且看李老公子开篇,先说选姿第一,评说的是天生底子。 铺...
評分明代文人中的奇士可谓多也,神算刘伯温,狂人徐文长,唐伯虎逍遥朝野外,徐霞客徒步山林间。若按传统儒家“学而优则仕”的观点来看,这些优游于士林之外的“不务正业”者,实在称不上古今儒林之表率。怀着不尽相同的心情,天地间留下这些为逐与功名之外之人的笔墨与足迹,青山...
評分 評分休假结束。期间每天困了睡,饿了吃,电脑识趣地坏掉了,电视没坏,但是我把机顶盒拿掉,谁也别看,快女除外。闲了游泳或者逛街,再不就是去图书馆借书,李渔的《闲情偶寄》,实在是把它当菜谱看,黄瓜忌太熟,茄、瓠忌太生,白菜如何做,蘑菇如何做,粥如何煮,那天做排骨,想...
就愛聽他有滋有味地編——“求至鮮至美之物之外,其惟蕈乎?蕈之為物也,無根無蒂,忽然而生,蓋山川草木之氣,結而成形者。然有形而無體,凡物有體必有渣滓,既無渣滓,是無體也。無體之物,猶未離乎氣也。食此物者,猶吸山川草木之氣,未有無益於人者也。……”
评分版本不好。
评分就愛聽他有滋有味地編——“求至鮮至美之物之外,其惟蕈乎?蕈之為物也,無根無蒂,忽然而生,蓋山川草木之氣,結而成形者。然有形而無體,凡物有體必有渣滓,既無渣滓,是無體也。無體之物,猶未離乎氣也。食此物者,猶吸山川草木之氣,未有無益於人者也。……”
评分今天就齣門買瞭吃的,所以閑得蛋疼
评分今天就齣門買瞭吃的,所以閑得蛋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