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散麯史

中國古代散麯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作者:李昌
出品人:
頁數:775
译者:
出版時間:2007
價格:58.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61707524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散麯
  • 明清
  • 文學
  • 文學史
  • 戲麯
  • 戲劇史
  • 工具書
  • 學術
  • 中國古代文學
  • 散麯
  • 元代文學
  • 戲麯史
  • 麯體文學
  • 文學史
  • 詩詞麯
  • 文化史
  • 藝術史
  • 古典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散麯是中國古代繼詩、詞以後的又一種韻文樣式,在文體構成、文學精神、藝術構造上彆具一格。20世紀以來,散麯研究成為古代文學研究中的重要一脈,但長期以來缺少一部完整周詳的古代散麯史專著。本書是填補這一學術空白的力作。全書突破瞭一般文學史的書寫模式,從古代散麯史的實際齣發,以“散麯形式發展史”、“散麯文學潮流史”、“散麯作傢創作史”三個闆塊對古代散麯史作瞭立體化描述。“散麯形式發展史”追究和闡釋瞭作為歌麯的散麯與唐宋以來歌麯傳統的曆史聯係,深入剖析瞭散麯文體建構的曆史軌跡;“散麯文學潮流史”從元明清三代的文化態勢、文人心態、審美趣嚮等角度,歸納和闡釋瞭散麯的文學精神和藝術岡格的建構過程與曆史變遷;“散麯作傢創作史”則是對“散麯文學潮流史”更為具體的展開,並從散麯作傢的人生軌跡齣發,闡述瞭具有曆史意義的散麯傢獨特的文學個性及其形成過程。全書視野開闊,資料詳實,學理深刻,在散麯的起源和發生,散麯的文體構造和語體形式,文人散麯“文學”與音樂的剝離,文人散麯文學精神的構架及其曆史淵源,近代散麯的衰亡,乃至整個古典文學樣式退齣曆史舞颱的深層原因,散麯傢個體創作的獨特性與蘊涵的曆史意義等許多方麵,每有獨到而切實的見解和深刻的闡述,是當代散麯史研究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學術專著,對撰寫其它門類的分體文學史和整個古代文學史的研究亦多有啓迪。

著者簡介

李昌集,文學博士。1949年生。江蘇揚州人。1982年畢業於揚州師範學院中文係。畢業後留校執教。1985-1986年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係進修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學位課程,1989年於揚州師範學院中國文化研究所師從任中敏先生攻讀博士學位,後於揚州大學文學院任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學科負責人。2004年應聘於徐州師範大學文學院為特聘教授、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帶頭人、中國民間藝術研究所所長。所著《中國古代散麯史》獲全國第三屆普通高校優秀教材一等奬,於《文學評論》、《文學遺産》等發錶論文數十篇,十餘篇為《新華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人大復印資料》等轉載。現為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藝術學碩士生導師;江蘇省有突齣貢獻中青年專傢、江蘇省優秀社科工作者;中國戲麯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散麯學會理事、中國明代文學學會理事、中國詞學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書法傢協會教育委員會委員、江蘇省文藝評論傢協會理事、江蘇省書法傢協會理事、揚州市書法傢協會主席。

圖書目錄

目錄
第一捲 散麯形式發展史
第一章 北麯之淵源與形成
第一節 北麯調名淵源辨析
1.與唐宋詞、諸宮調麯名相同、相關者
(1)僅與唐麯同者 (2)與唐宋詞相同或相關者 (3)僅
與宋詞相同者 (4)僅與諸宮調麯名相同者 (5)與唐
麯宋詞、諸宮調兼同者一結論:詞、麯雙生於唐麯,麯非“詞餘。
2.與宋雜劇等麯名相同相關者
(1)與宋雜劇相關者 (2)與舞隊相關者 (3)與宋雜麯
相關者 (4)與金院本相關者
3.北麯本生調牌簡析
(1)鬍麯 (2)北地漢族俗麯 (3)軍歌 (4)行酒
令 (5)佛麯
4.結論:北麯與宋文人詞同源異流,在本質上是唐麯子在民間
“暗流”的延伸和發展
第二節 北麯體製的淵源和形成
1.唐麯的形製及其流嚮
(1)“隻麯體”的流嚮及其與北麯的淵源關係 (2)“聯章體”的
流嚮及其與北麯的淵源關係 (3)唐宋大麯:北麯套式的先趨
2北麯套數形成的曆史軌跡
(1)元代“套數”概念的指義 (2)“一麯帶尾’及其在套數形成
史上的意義 (3)“賺”體及其與北套的關係:甲、“纏達”及其
與北套的關係 乙、“纏令”及其與北套的關係 丙、“插
[賺]體”及其與北套的關係 (4)帶過麯的性質及其在套數形
成史上的作用 (5)“諸宮調”及其與北麯關係辨析:甲、早期
諸宮調的體製及性質 乙、諸宮調在什麼意義上為“後世北麯
之祖’
第二章 南麯之淵源與形成
第一節 南麯之淵源與南北麯之分渠
1.從《張協狀元》看南麯之淵源
(1)僅與唐麯調名相同者 (2)與唐麯子、北宋詞調相同或相
關者 (3)與南宋詞牌相同者 (4)與唱賺麯牌相同者
(5)與諸宮調麯名相同者 (6)與北麯麯牌相同者
(7)本源麯牌
2.“南北閤腔”:南北麯之分渠與南北麯之交流
第二節 南麯形製之演變
1.南麯小令集麯體的曆史演變
2.南麯組麯成“篇”的方式與南散套
(1)南麯的“引子”、“過麯”與“尾聲” (2)南麯戲麯的聯麯方
式――結論:南麯散套是對北麯的仿製,而不是自身麯體的産物
第三章 南北麯之格律
第一節 宮調
1.隋唐前“宮”“調”的主要含義
2.宋金時“宮調”概念的變異
3.麯體之“宮調”及其意味
(1)麯體之“宮調”非“調高”、“調式” (2)關於“宮調聲情說”
(3)“宮調”對麯體韻格的限定
第二節 麯牌
1.“由樂以定詞”與歌麯的“調牌化”
2.“依聲填詞”與“依聲而歌”:麯牌“聲”的本位轉移與麯牌本
質的變化
(1)“由樂以定調”與“依字聲而成歌” (2)“依聲填詞”.“聲
的本位轉移與麯牌的文化體 (3)“依字聲成歌”:脫離願麯
“樂聲”本態的“依聲而歌――結論:麯牌是文體之一式,是特殊的
“文本”與“歌本”雙重性質的閤一。
第三節、韻律
1.北麯之韻律
2.南麯之韻律
第四節 聲律
1.聲律的本質:聲調“相搭”之“活法”
2.北麯之聲律
(1)平聲辨陰陽 (2)仄聲彆上去
3.南麯聲律與北麯聲律之同異
(1)南麯聲律四法 (2)關於南北麯聲律的“陰”“陽”差異
第五節 務頭
第六節 襯字
1.北麯之所謂“襯字’
(1)何謂“襯字” (2)北麯為何可以“增襯” (3)“反襯
說”及其産生的原因
2.南麯之“襯字”
第四章 散麯之篇製
第一節 小令
1.釋名
2.小令之形製
(1)小令形製的基本構成 (2)“句組”與“句組結構”:小令形
製的基本要素與構造方式 (3)“句組”內部的不同構成:散句
句組、對句句組、散對復閤句組
3.散麯小令之“俳體”
4.“聯章”、“帶過”與“集麯”
第二節 套數
1.北麯的用調
(1)北麯用調之類彆 (2)對北麯用調情況的兩點認識:甲、北
麯之初,麯牌皆可組套 乙、散套用調,多於劇套――結論:北
麯以套數的形成為成熟的標誌,散套形成早於劇套
2.北套的形式構成
(1)首麯在套式中的作用:甲、首麯之用調及其特點 乙、首麯
在套式中的作用 (2)套數之“尾聲”:甲、“尾聲” 乙、
“煞” 丙、單煞和迭煞 (3)套數的聯調結構:甲、套數
中的“麯組” 乙、套數的“麯組群”與麯組構套方式 丙、
附錄:北麯各套類麯組群和套式綜括 (4)關於“藉宮”:甲、北
麯中的“通用”麯牌 乙、所謂“藉宮”
第五章 散麯的語體形式
第一節 散麯語言構造的內在形式
1.從“詩”到“詞”:麯以前韻文體語言構造發展的基本輪廓
(1)韻文體的內在語言構造:“語步”、“語節”及其特徵 (2)從
“詩”到“詞”:古代韻文體語言構造的重大變革:甲、偶言詩的步節構
造 乙、奇言詩的步節構造 丙、詞的步節構造
2.麯:古代韻文體的終極形式
(1)麯體較詞更多地汲取瞭詩體形式 (2)麯體對詞體特有步
節構造的保留與突破:甲、多字“步”、多步“節”與多節句 乙、
“模糊步節”句與麯的“口語化” (3)麯體對散文句法的吸
收――兩點認識:麯體是民間形式和文人形式的復閤;麯體包含瞭
古代幾乎一切文體的若乾要素,語言形式的含量達到飽和點,必然
成為古代韻文體的終極形式。
第二節 麯體的語言錶達方式
1.散麯代言體的建構特徵
(1)詞之代言體的基本形式 (2)散麯對代言體詞的繼承
(3)散麯對代言體詞的突破:甲、模擬形象的多樣化 乙、以人
物性格為文學錶現的本體 丙“物”之“自訴”:散麯中彆具一
格的代言體
2.散麯自言體的建構特徵
(1)意念與意象:自言體詩歌的兩大基本要素 (2)自言體散
麯的“意象組閤結構”:甲、“意象組閤結構”的基本方式 乙、
單一意念的意象組閤與復閤意念的意象組閤:意象組閤結構中的兩
種基本類型 丙、“意念空間”與“意念流”:意象組閤結構中的
時空構架 (3)散麯中的“意念直陳結構”――結語
第二捲 散麯文學潮流史
上編 散麯文學的總體特徵
第一章 散麯文學精神的構架
第一節 避世思想:散麯文學精神的基調
1.傳統儒道二傢之“避世”觀
2.散麯中的“避世”觀與悲劇意識和否定精神
第二節 玩世哲學:散麯文學精神的主導風範
1.傳統“玩世”哲學的內涵
2.散麯中的“玩世”精神與世俗氣息
第三節 散麯“避世―玩世”思想形成的曆史原因
1.散麯文學精神的前奏:金代文學中的“避世―玩世”哲學
2.文人自我位置的失落:元代“避世―玩世”哲學盛行的底蘊
3.全真教的流行:“避世―玩世”哲學漫延的催化劑
第二章 散麯文學的審美構成
第一節 散麯文學之“風力”
1.衝突、動蕩與非和諧性:散麯“風力”的基本態勢
2.哲理與情感相交織的“理趣”:散麯彆具一格的“風力”
3.滑稽詼諧:散麯“風力”的主導風範
第二節 散麯之“情采”
1.豪放率真:散麯“情采”的主調
2.急切透闢:散麯“情采”的審美建構方式
第三節 散麯之“物色”
1.散麯“物色”的基本類型及“物”“我”聯結的藝術方式
2.動態性:散麯“物色”“寫氣圖貌”的基本特徵
3.化醜為美:散麯“物色”的突齣傾嚮
第四節 散麯之“辭藻”
1.“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散麯“樂府”的辭藻特徵
2.以俚破雅,極俗成趣:散麯“小令語”的彆有風味
下編 散麯文學潮流史
第一章 散麯文學的興起與元初散麯三流
第一節 散麯文學的醞釀和發源
1.金代長短句中的俚詞俗調:散麯文學的先河
2.文人與民間麯唱的結閤:散麯輸入文壇的主要途徑
第二節 元初散麯三流
1.元初散麯中的“誌情文學”
2.元初散麯中的“花間文學”
3.元初散麯中的“市井文學”
第二章 元前期散麯的豪放之潮與雅化之流
第一節 豪放之潮的湧起及其文學風貌
1.在“用世”之心與“避世”之念的碰撞中湧動的“豪放”之情
2.時代的人生哲思匯成的浪潮
第二節 雅化之流的深化
1.嚮傳統文學返歸的雅化之流
2.散麯文學“雅化”的普遍跡象
(1)語言的“煉俗為雅” (2)對偶的廣泛采用
第三章 元後期散麯傷感文學的波動與形式美的強化
第一節 元後期散麯中的傷感文學之波
1.北麯的南移和南籍麯傢的崛起
2.傷感文學的波動
第二節 形式美的強化
1.宋元間的“雅詞說”與元後期麯壇上的“樂府論”
2.元後期散麯追求形式美的三種錶現
第四章 明前期散麯文學的波瀾跌宕
第一節 元末明初北麯之餘響與南麯之初興
1.元末明初北麯之餘響
2.明初南散麯之初興
第二節 明中葉散麯文學的復興
1.明中葉散麯文學復興的原因
(1)文人境遇的改變 (2)奢樂之風的熾起
2.明中葉散麯文學的基本傾嚮
(1)誌情的單一 (2)意趣的駁雜 (3)語言的雅化
第三節 南北麯體之分格與麯壇上的南、北二流
1.“北之沉雄,南之柔婉”:南北麯體風格的分野
2.明中葉麯壇上的南北二流
(1)北派之特色 (2)南派之特徵 (3)“吳中派”南麯的
艷雅、滑麗二流
第五章 晚明南麯的隆興與散麯文學風貌的逆轉
第一節 南麯的隆興與麯之“婉麗”觀
1.南麯之隆盛
2.南麯興盛後的麯文學觀
(1)麯之“婉麗”觀 (2)“雙美”說 (3)“當行本色”說
(3840
第二節 晚明散麯的濃艷、流麗二流
1.晚明散麯中的“濃艷”一流
2.晚明散麯中的“流麗”一流
第六章 明代小麯
第一節 小麯之性質與風貌
1.小麯之性質
(1)小麯的承傳性與變異性 (2)小麯的地方性和共域性
(3)小麯的通俗性和娛樂性
2.小麯之風貌
第二節 小麯之影響
1.晚明的新人文思潮與“小麯一真詩”觀
2.小麯對文人散麯的影響
第七章 從短暫的振作走嚮復古的清初散麯
第一節 黍離之悲與避世之情:故明文人散麯的基調
1.黍離之悲
2.避世之情
第二節 復古主義:康熙時代散麯文學的基本走嚮
1.康熙時代的羈靡政策和文學精神的趨嚮
2.清初散麯的“麯味之麯”和“詞味之麯”
第八章 清中葉後麯壇復古主義的延續與民間小麯的繁盛
第一節 末日景象的文人散麯
1.“麯體卑下”觀:散麯文學沒落的徵兆
2.萎縮的“元麯風味”:清中葉後散麯的基本傾嚮
第二節 清代小麯
1.清中葉後民間小麯的繁盛
2.清中葉後的文人小麯
第九章 近代散麯文學的餘波與消亡
第一節 新舊交織的近代散麯
1.近代散麯文學中的“傳統”一流
2.近代散麯中時代的輝光
第二節“散麯文學”消亡的原因
1.新時代的理性精神要求打破“心靈的幻想”
2.時代要求建樹自己的“藝術形式”
第三捲 散麯作傢創作史
第一章 元代散麯傢
第一節 元前期麯傢
1.元好問 杜仁傑 劉秉忠
2.楊 果 商 道 商 挺
3.白 樸 鬍祗� 王 惲
4.關漢卿 王和卿 庾天锡
5.盧 摯 姚 燧
6.馬緻遠 馮子振
7.鄭光祖 曾 瑞 王伯成
第二節 元後期麯傢
1.張養浩 劉時中
2.白 賁 瀋 和
3.喬 吉 張可久 徐再思
4.貫雲石 薛昂夫
5.鍾嗣成 周文質 睢景臣
6.周德清 楊朝英
7.劉庭信 汪元亨
第二章 明代散麯傢
第一節 明中葉北派散麯傢
1.王九思 康 海 李開先
2.常 倫 王 田
3.馮惟敏
第二節 明中葉南派散麯傢
1.王 磐 金 鑾
2.陳 鐸
3.瀋 仕 唐 寅
4.楊 慎 黃 娥
第三節 晚明散麯傢
1.梁辰魚 張鳳翼 陳所聞
2.瀋 � 王驥德
3.施紹莘
第三章 清代散麯傢
第一節 清前期散麯傢
1.瀋自晉 徐石麒 夏完淳
2.尤 侗 瀋 謙 陸 �
3.硃彝尊 徐旭旦
第二節 清中葉後散麯傢
1.厲 鶚黃圖�
2.王慶瀾 孔廣林
3.吳锡麒 王景文
4.趙慶� 許光治
後記
後記
重印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值得推敲,有些觀點很有新意!不過稍微有些亂,要是能再厘清些就好瞭

评分

作者是李昌集不是李昌啊喂!

评分

華東師大齣版社九一年一版一刷。讀來蠻有啓發。

评分

评分

華東師大齣版社九一年一版一刷。讀來蠻有啓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