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不管什麼大師或是名傢,他們的“經典”、 “傑作”,終究是一傢之言。
林語堂在20世紀30年代就成瞭國內享譽盛名的幽默大師。在1936年告彆上海文壇以後,他在海外專事英文寫作,介紹中國文化。曾齣版過英文著作三四十種,每一部作品通常都有七八種版本, 《生活的藝術》最為暢銷,在美國就齣40版之多。美國文化界把林語堂列為“20世紀智慧人物”之一。1975年,在國際筆會第41屆大會上,他當選為總會副會長,並提名為諾貝爾文學奬的候選人。在國際文壇上,林語堂確是一位知名度很高的作傢。
麵對這樣一位“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大師和學貫中西的著名學者、作傢,麵對他著作等身、眾見不—的洋洋作品,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閱讀和吸收他作品中的智慧和養分呢?
大師者,從人到文,有其可觀之“大”,也有難以求全責備之“小”。在中國的國門越開越大之際,讀讀林語堂的作品,看看他走過的道路,對於當今我們更多地瞭解世界和世界更多地瞭解中國,促進中外文化交流,肯定是大有益處的。對大師的東西,我們正確的態度和做法應該是取真之“大”,棄真之“孫”,你說是不是這樣呢?
林語堂(1895年10月3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龍溪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1912年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鞦赴美哈佛大學文學係。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锡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迴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和英文係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搞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價“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調”的小品文。1935年後,在美國用鞏寫《吾國與吾民》、《京華煙雲》、《風聲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辦《天風》雜誌。1966年定居颱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1976年在香港逝世。
老庄思想,博大深邃,是中华智慧的根基之一;林语堂幽默睿智,文若流水;这两者的结合就是我们所看到的《老子的智慧》。林语堂突破桎梏,以庄释老,智慧之言流于字间。作者认为,这部作品“比什么《老子解诂》还实在,比王弼注还透彻”。 可以说出来的道,便不是经常不...
評分读罢此书,即便还不能了解“道德”为何物,至少也能知道老子的主要思想: 1、低调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2、不争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3、无为 有之以为利,无之...
評分听惯了孔孟之说,再看看老子的理念,不觉的太适合现在的社会了。 我记忆最深的就是:戒刚强,不争,少说话。看望这本书,不知道是老子的道德经写的好呢,还是林语堂先生写的好呢? 木秀于林,风必催之。这本书适合30岁以后的人读,30岁之前读,还是理解不了老子的良苦...
評分甚是觉得林语堂是个有意思的人,写老子的言语智慧非要用庄子的学术来说明,庄子也是个有意思的人,想宣传自己的道家思想非要拉出孔子做反面求道的人来抨击儒家,看来圣人之间也不能好好玩耍呀; 作者认为老子的哲学思想是反“多智”和“多学”的。老子觉察了人类智巧的危机,故...
評分三月底与几位友人一同到丽江小住数日,期间几次围炉夜话有一段在探讨投资中的道与术,有所得有所思。时间过去快一个月,趁着还未完全遗忘,把一些有共鸣的整理记录下来,或许多年后能值得回看也未可知。 一、投资的三重境界——无为为有为 ...
本書準確來說是用莊子來詮釋老子。看馮唐評中國文人外儒內莊不吃苦機鋒撲麵而來,儒學承載瞭太多經世濟民的理想,而莊子更像現實的齣口,可以翱翔於一個更為廣闊的世界。以前看有些詭譎之人說居於高位者將論語反過來看不懂是什麼意思,看瞭莊子纔有點明白,人心果然復雜,若說權謀,看得懂的人纔會明白莊子其實更勝一籌吧!從村上春樹那裏找到瞭自我,在莊子這裏釋放瞭自我,還是喜歡王濛的版本,有趣一些!
评分讀此書的時候建議與《莊子》,《列子》一起讀……
评分感覺是老子解釋的非常到位的一本書。
评分常讀常新,人生有時需要一點哲學,
评分杯瞭個具的,一些地方英文版的竟然比中文版的好懂,sigh for 朦朧的中文及我更加朦朧的中文水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