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构主义

社会建构主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刘保、肖峰
出品人:
页数:341
译者:
出版时间:2011-10
价格:48.00元
装帧:
isbn号码:9787500499916
丛书系列:当代新哲学丛书
图书标签:
  • 建构主义
  • 哲学
  • 社会建构
  • 社会学
  • 后现代性
  • 思想史
  • 哲学————
  • 中国
  • 社会建构主义
  • 社会理论
  • 知识建构
  • 现实建构
  • 文化研究
  • 语言与社会
  • 意识形态
  • 身份认同
  • 批判理论
  • 社会结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社会建构主义:一种新的哲学范式》内容简介:也许我们经常问自己,在所有的动物物种中,是什么使人类如此特殊?这个问题并不缺乏答案,其中包括:因为我们人类能创造语言、数学、工具、艺术、音乐和幽默等,而这些能力又都是其他动物缺乏的。但如果我们继续追问,为什么我们人类有这些能力,而动物却没有?作者认为,在进化的道路上,我们和其他灵长类动物是在600万年前分手的。因此,人类认知中,可以大致分两部分,一部分为我们与其他灵长类动物共有,如感知、记忆和范畴化等,另一部分就是上述那些人类独有的部分。正是这些独有的部分把我们人类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了。这些独有的部分是怎样产生的呢?作者认为,在人类与其他灵长类动物分手之后,或许发生了某些基因事件和自然选择事件,使人类具有了把自己的同类成员认同为像自己一样的、有意向的行动者,最终能把他们理解为像自己一样的、有心智的行动者。这种新的对他人的理解方式彻底改变了所有社会互动的本质,包括社会学习。因此,进化以独特的文化形式开始在历史上发生了,在这个过程中,一代代的儿童在发育过程中向前辈学习各种事物,包括某些物质性或符号性的人造物品,其中当然有工具和语言等,从而人类就以这些自己独有的认知技能把自己和其他动物区别开了。

作者简介

肖峰,男,1956年生于重庆忠县,先后就读于四川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分别于1994-1995、1999-2000、2011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IUC)访问交流。现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和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科技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2项,主持和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得过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30余篇,出版《信息主义:从社会观到世界观》、《哲学视域中的技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等个人专著12部,另有合著、合译20余部。

刘保,1981年生,湖南人,2004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公共管理系本科毕业,2007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毕业,现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曾发表《作为一种范式的社会建构主义》、《网络社会的二元维度分析》等多篇论文。

目录信息

导言 用社会建构“看”世界 一 一种新的视界 二 从认识论到本体论 三 引人入胜的疑惑第一章 追源溯流 第一节 早期思想:古希腊先哲之说 一 苏格拉底:知识的“助产术” 二 柏拉图:真实世界何在? 三 亚里士多德:为世界建立秩序 第二节 近代发展:从康德到维柯 一 “白板说”预留的空间 二 人为自然界立法 三 绝对理念的自我实现 四 第一次清楚的描述 第三节 现代中兴:发生认识论 一 认识是生成的 二 内化与外化的双向建构 三 扩展建构:逻辑、数学及其他 四 合理启示第二章 科学知识社会学:制造科学 第一节 “未完成的事业” 一 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 二 默顿:“科学家的社会学” 三 丰富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最相近的思想先驱 一 维特根斯坦 二 库恩 三 最为相近的思想 第三节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兴起与发展 一 爱丁堡学派与“强纲领” 二 巴斯学派与科学争论研究 三 巴黎学派与“实验室研究” 四 约克学派与“科学文本和话语分析” 第四节 当代波澜:从两种文化到科学大战 一 两种文化的分裂 二 关于科学的论战 三 “索卡尔事件”与“科学大战” 四 一场错误的战争?第三章 技术的社会型塑论:型塑技术 第一节 从科学知识社会学到技术的社会型塑论 一 社会研究:从科学到技术 二 技术的社会型塑论的产生 三 技术的社会型塑论的内核:来自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关键词 第二节 技术决定论的批判 一 技术解释的多向模式 二 技术与社会的互动 第三节 主要理论方法 一 利益分析 二 系统分析 三 “行动者—网络理论” 四 其他分层及特征 第四节 对技术发展的技术社会型塑论分析 一 从社会需求到社会调节 二 技术发展的社会制约第四章 走向人本分析 第一节 “对话中的人” 一 对话体现主体间性 二 人在对话中建构意义世界 三 对话作为人的存在方式 第二节 重勘“自我” 一 “内生的自我” 二“植入的自我” 三 到底有无“自我”? 第三节 何谓“人格”? 一人格有常态 二人格在途中 三 解释的张力:走向何方? 第四节 性别:天生的抑或建构的? 一 生理决定论看性别 二挑战生理决定论 第五节 身体的规训与雕刻 一 建构身体的社会因素 二 雕刻身体:历史和现实的案例 第六节 心理世界再审度 一 维果茨基:新的心理观 二 语言建构的心理世界 三 重识心理现象 第七节 回到马克思第五章 通往普遍方法 第一节 国际关系与国际问题 一 国际关系观的“转型” 二 国家身份和国家利益的缘起 三 从国际规范到物质资源 第二节 知识观、学习观与教育观 一 知识来源于社会的意义建构 二 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建构 三 教育是师生之间的合作性建构 第三节 环境问题 一 作为社会问题的环境问题 二 环境问题的社会建构 三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全球变暖的社会建构 第四节 社会问题 一 社会问题新解 二 社会问题的建构过程 三 观念变革:从定义到意义第六章 哲学意蕴 第一节 在科学哲学的语境中 一 历史主义 二 科学研究纲领 三 研究传统理论 第二节 理解:从解释学看建构 一 自然科学知识也需要理解 二 理解的过程就是建构的过程 三 “前理解”与建构的条件 第三节 相对主义与建设性的辩证法 一 传统相对主义与科学知识的社会学分析 二 “强纲领”中的相对主义 三 建设性的辩证法 第四节 引向“哲学范式” 一 理论前提与思维特点 二 “本体论转换”中的得与失 三 “家族相似”下的多样性第七章 余问与评述 第一节 利益决定一切? 一 爱丁堡学派的“利益分析纲领” 二 “利益理论”的典型案例 三 利益决定一切吗? 第二节 真理的终结? 一 “真理”诸说 二 另一种真理观:从认可到共识 三 “真理的真理性”究竟在哪里? 第三节 客观公正是否可能?——以学术评价为例 一 社会建构视野中的学术评价 二 学术评价中的社会建构 三 客观公正是否可能?结束语 两种视界的比较 一 进化与建构之别 二 进化与建构之同 三 现代实践中的互渗 四 两种视界的互利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需要更大量的阅读

评分

需要更大量的阅读

评分

需要更大量的阅读

评分

需要更大量的阅读

评分

需要更大量的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