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偉,曾任《紐約客》駐北京記者,以及《國傢地理》雜誌等媒體的撰稿人。
他成長於美國密蘇裏州的哥倫比亞市,在普林斯頓主修英文和寫作,並取得牛津大學英語文學碩士學位。海斯勒曾自助旅遊歐洲三十國,畢業後更從布拉格齣發,由水陸兩路橫越俄國、中國到泰國,跑完半個地球,也由此開啓瞭他的旅遊文學寫作之路。
海斯勒散見於各大雜誌的旅遊文學作品,數度獲得美國最佳旅遊寫作奬。他的中國紀實三部麯中,《江城》一經推齣即獲得“奇裏雅瑪環太平洋圖書奬”,《甲骨文》則榮獲《時代周刊》年度最佳亞洲圖書等殊榮。海斯勒本人亦被《華爾街日報》贊為“關注現代中國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傢之一”。
1996年8月底一個溫熱而清朗的夜晚,我從重慶齣發,乘慢船,順江而下來到涪陵。
涪陵沒有鐵路,曆來是四川省的貧睏地區,公路非常糟糕。去哪裏你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裏也不會去。在隨後的兩年,這座城市就是我的傢。
在這裏,我有時是一個旁觀者,有時又置身於當地的生活之中,這種親疏結閤的觀察構成瞭我在四川停留兩年的部分生活。
2001年,也就是這本書在美國齣版的時候,一條通往重慶的高速公路通車瞭,一條鐵路也正在修建之中,基本上再也沒有人坐船去涪陵瞭。這座城市正在飛速發展著,在過去的二十年,那樣一種轉型變化的感覺——接二連三、冷酷無情、勢不可擋——正是中國的本質特徵。很難相信,這個國傢曾經完全是另外一種模樣,是19世紀西方人眼中“永遠停滯的民族”。
2003年,三峽大壩一期完工後,不斷上漲的江水將陸續淹沒那些江畔之城,這多少令我有些傷感。而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這正是不斷變革的對應麵:貧窮、爛路、慢船。
這並不是一本關於中國的書,它隻涉及一小段特定時期內中國的某個小地方。從地理和曆史上看,涪陵都位於江河中遊,所以人們有時很難看清她從何而來,又去往何處。
在1996年至1998年間,我學會瞭熱愛涪陵。能再次迴到長江上的感覺真好,哪怕它的舊時激流隻存於我的記憶之中。
首先,估计很多人会把本书的出版本身看做一个奇迹。在书中很多词出现在书评里都会直接导致豆瓣审核不通过的情况下,这部书居然能以纸质书的形式出现在大陆,确实有些令人吃惊。恍惚间,似乎飘出了风向变了的味道。(这里插一句,有些人怀疑大陆版会有很多删节,我虽然没有看过...
評分尽管一开始就知道这本书不是死板的社会学研究或自以为是的个人游记,但还是没想到会这么好,好到在我整个看的过程中,心始终是沉着的。心沉不沉,几乎成了我判别东西好坏的唯一标准了。比如随便刷一下微信朋友圈,你都能找到一千篇胡扯中国社会的文章,一般都无需看内容,标题...
評分昨晚在一个狠文艺的书店里遇见了何伟的《江城》,说实话我没想到这本书居然获准在大陆出版。而让我惭愧万分的是,当我买回家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才发现这是它自2012年2月出版以来的第四次加印,我买的是第7万册到第10万册中的一本---如果再刷半年微博,估计我连第五版都会错过了。...
評分 評分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的感受有点奇怪,因为我感觉到自己的思路明显是和Peter站在一边的。简单的说,我在他的书看到了以前的自己,而现在的我一直用一种带有西方价值观的思维方式去审视过去的,包括以前的教育和在这个教育体制下产生的我。虽然我并不来自四川,但是书里面提到的...
《江城》是近期讀過的最美好的書瞭,想不齣怎麼形容,隻好去贊美!另外也嚮譯者李雪順緻敬,這也是我近年來讀到的最好的翻譯!順便說一句,某齣版公司高管大贊通過買榜引導大眾,信奉爛書買榜一樣能夠製造暢銷品種。說實話,如果某天這真成為決定齣版企業生死的黃金營銷法則,我就不在齣版營銷圈混瞭。
评分結尾把我看哭瞭。這本書裏最有意思的是何偉本人的成長故事。
评分如果大陸的這個版本沒刪節,這是本遠勝尋路中國的書,不過估計不會這樣理想化,書裏對毛,鄧,三峽工程等敏感問題的議論,基本不可能存活,然而,即便沒有這些,這也是本無比難得的好書,詳評見長評
评分書本身打四星,還有一星給作者的善良。
评分鬼子太聰明,翻譯官也太能乾,老百姓都被看破瞭,反正我被徵服瞭。齣色綜閤人類學傢和作傢和旅行者幾種(?)田野目光,在熟悉的本土製造局部陌生,也平衡瞭浪漫與理性、批判與同情、苦難與日常。令人想起貝爾登《中國震撼世界》。頁131、164、256-58等超有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