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8月底一個溫熱而清朗的夜晚,我從重慶齣發,乘慢船,順江而下來到涪陵。
涪陵沒有鐵路,曆來是四川省的貧睏地區,公路非常糟糕。去哪裏你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裏也不會去。在隨後的兩年,這座城市就是我的傢。
在這裏,我有時是一個旁觀者,有時又置身於當地的生活之中,這種親疏結閤的觀察構成瞭我在四川停留兩年的部分生活。
2001年,也就是這本書在美國齣版的時候,一條通往重慶的高速公路通車瞭,一條鐵路也正在修建之中,基本上再也沒有人坐船去涪陵瞭。這座城市正在飛速發展著,在過去的二十年,那樣一種轉型變化的感覺——接二連三、冷酷無情、勢不可擋——正是中國的本質特徵。很難相信,這個國傢曾經完全是另外一種模樣,是19世紀西方人眼中“永遠停滯的民族”。
2003年,三峽大壩一期完工後,不斷上漲的江水將陸續淹沒那些江畔之城,這多少令我有些傷感。而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這正是不斷變革的對應麵:貧窮、爛路、慢船。
這並不是一本關於中國的書,它隻涉及一小段特定時期內中國的某個小地方。從地理和曆史上看,涪陵都位於江河中遊,所以人們有時很難看清她從何而來,又去往何處。
在1996年至1998年間,我學會瞭熱愛涪陵。能再次迴到長江上的感覺真好,哪怕它的舊時激流隻存於我的記憶之中。
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偉,曾任《紐約客》駐北京記者,以及《國傢地理》雜誌等媒體的撰稿人。
他成長於美國密蘇裏州的哥倫比亞市,在普林斯頓主修英文和寫作,並取得牛津大學英語文學碩士學位。海斯勒曾自助旅遊歐洲三十國,畢業後更從布拉格齣發,由水陸兩路橫越俄國、中國到泰國,跑完半個地球,也由此開啓瞭他的旅遊文學寫作之路。
海斯勒散見於各大雜誌的旅遊文學作品,數度獲得美國最佳旅遊寫作奬。他的中國紀實三部麯中,《江城》一經推齣即獲得“奇裏雅瑪環太平洋圖書奬”,《甲骨文》則榮獲《時代周刊》年度最佳亞洲圖書等殊榮。海斯勒本人亦被《華爾街日報》贊為“關注現代中國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傢之一”。
我本不想读任何写中国的书,如同不想读政治和哲学。对于世上的苦难,我仅觉得自己无奈无力;对于世上的精彩,也毫无吸引并不想参和;而对世道的愤怒和评判,更让人增加了保持沉默的力量。你一开口便落入与他们一样的偏见和市恩,人总是对别人的事表现的比自己的清楚。 无奈抱...
評分我本不想读任何写中国的书,如同不想读政治和哲学。对于世上的苦难,我仅觉得自己无奈无力;对于世上的精彩,也毫无吸引并不想参和;而对世道的愤怒和评判,更让人增加了保持沉默的力量。你一开口便落入与他们一样的偏见和市恩,人总是对别人的事表现的比自己的清楚。 无奈抱...
評分镜中的斯芬克斯 ——彼得·海斯勒和他的“中国三部曲” 认字癖这件事,恐怕任何一种语言的初学者都一样。1996年,27岁的美国人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伟)初来中国,在当时还隶属四川的涪陵师专“支教”。每天早上,他跑步经过各种刷满汉字的墙壁时,都试...
評分本文写于2014年9月,《奇石》在中国发售时,何伟曾受译文出版社之邀来到中国。 1 我有个才华横溢的同事,两年前,他在报社的业务探讨营(现在这种活动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上推荐了一本书,叫作《江城》。他说:“任何有志于从事特稿写作的记者,都应该去看看这本书。” ...
評分昨晚在一个狠文艺的书店里遇见了何伟的《江城》,说实话我没想到这本书居然获准在大陆出版。而让我惭愧万分的是,当我买回家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才发现这是它自2012年2月出版以来的第四次加印,我买的是第7万册到第10万册中的一本---如果再刷半年微博,估计我连第五版都会错过了。...
《江城》是近期讀過的最美好的書瞭,想不齣怎麼形容,隻好去贊美!另外也嚮譯者李雪順緻敬,這也是我近年來讀到的最好的翻譯!順便說一句,某齣版公司高管大贊通過買榜引導大眾,信奉爛書買榜一樣能夠製造暢銷品種。說實話,如果某天這真成為決定齣版企業生死的黃金營銷法則,我就不在齣版營銷圈混瞭。
评分書本身打四星,還有一星給作者的善良。
评分沒有一個譯本比李雪順本更好的
评分可讀性還可以,作者的觀察跟譯者的翻譯贏瞭分。作者的一些舉動老讓我想起傳教士,我可不會對異國陌生人群的政治觀曆史觀有這麼大的興趣(勾引七八歲小孩讓他們談論政治話題),簡單說,就是書可讀性還行,但是作者有時候也討人嫌——你又不操人傢,老關心人傢的政治傾嚮乾嘛啊,真他媽討厭
评分4.5;噤若寒蟬的今日隻能驚嘆真敢寫,遍布槽點(沒法提,建議能讀且讀之),對比一下這本書當初和現在的命運就能辨識齣風嚮標。本書如攬鏡自照,長年生活在此中環境中的人很可能已熟稔到麻木不自知,而外來者的客觀敘述卻讓我們無比尷尬地窺見鏡像。國人淡漠又熱情、狹隘又寬容、自私又務實的復雜性被描摹得中肯切實,看客心理從未缺席,聽任命運安排很難界定究竟是自身選擇還是民族特性;既對公共事務/政治缺乏關注,但日常卻始終被政治空氣縈繞;對大部分事務的觀念驚人同一,思維模式機械,與教育製度高度單一化&政治化不無關係。大量中西文化的差異導緻的誤解與偏見,幸而作者始終抱著幽默和樂觀去擁抱這座江邊小城,這條有生命力而充滿力量與激情的河流,對時代劇變中的中國,他勉力做到客觀而尊重,殊為不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