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晓音,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暨大学院人文社会系教授。已出版《八代诗史》、《汉唐文学的嬗变》、《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诗国高潮和盛唐文化》、《唐诗宋词十五讲》、《唐宋散文》等十余种古代文学研究著作。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典诗歌各类体式发源和成熟的时期。《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由葛晓音所著,从语言、节奏、结构、表现方式等多种角度,深入而系统地探讨了从《诗经》、《楚辞》到五言、七言、杂言等各类诗体产生和发展的原理,各类诗歌体式之间的关系,以及体式的形成与各类诗型的艺术表现感觉和创作传统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是一部视角新颖的唐前诗歌体式生成和体调演进的发展史。
葛曉音在《先秦漢魏六朝詩歌體式研究》中提出一個重要的論點,即是詩歌體式有它自己發展的生命力,其演進有其必然性。這種論點,我們是很熟悉的,自從劉師培的《中國中古文學史》問世以來,文學的演進有其內在理路,似乎已經是個不證自明的事實;這種觀點能不能成立,暫且不去...
评分葛曉音在《先秦漢魏六朝詩歌體式研究》中提出一個重要的論點,即是詩歌體式有它自己發展的生命力,其演進有其必然性。這種論點,我們是很熟悉的,自從劉師培的《中國中古文學史》問世以來,文學的演進有其內在理路,似乎已經是個不證自明的事實;這種觀點能不能成立,暫且不去...
评分葛曉音在《先秦漢魏六朝詩歌體式研究》中提出一個重要的論點,即是詩歌體式有它自己發展的生命力,其演進有其必然性。這種論點,我們是很熟悉的,自從劉師培的《中國中古文學史》問世以來,文學的演進有其內在理路,似乎已經是個不證自明的事實;這種觀點能不能成立,暫且不去...
评分葛曉音在《先秦漢魏六朝詩歌體式研究》中提出一個重要的論點,即是詩歌體式有它自己發展的生命力,其演進有其必然性。這種論點,我們是很熟悉的,自從劉師培的《中國中古文學史》問世以來,文學的演進有其內在理路,似乎已經是個不證自明的事實;這種觀點能不能成立,暫且不去...
评分葛曉音在《先秦漢魏六朝詩歌體式研究》中提出一個重要的論點,即是詩歌體式有它自己發展的生命力,其演進有其必然性。這種論點,我們是很熟悉的,自從劉師培的《中國中古文學史》問世以來,文學的演進有其內在理路,似乎已經是個不證自明的事實;這種觀點能不能成立,暫且不去...
这本书其实可视为从体式入手勾勒的唐前诗史,自有诗的内在逻辑构成全书和各篇结构。就全篇而言,个人认为谈某种诗体行成初期的文章最有说服力。及论述体式内部之流变,则在各小点上给人启发无数,非精熟诗歌文本理路者不可。而这些特点也决定了此书并不易读,基本以每天一篇的速度啃完,纪念打卡。
评分贵(ノ_<)
评分干货很多,但只需一看每篇文章标题即可知行文之难看。下编没写笔记,随手记几个点:江鲍对偶句法对永明体的影响;江淹诗中因果倒置式句法的出现;杂古(esp五七言杂古)归入七古以鲍照为分界;汉魏五言古意主要来源于对人情世态普世性常理的认识—入晋排偶渐开;鲍照代体乐府多旧瓶新酒以抒己意,不用代字者往往更贴近原作;太康元嘉之别:陆体俳语不俳,大谢体语俱俳;元嘉拟古之风盛行,入永明为一新变,结构由首尾完整转为灵活(以抒情/叙事为线索)(汉魏古:多片段);齐梁新体多咏物、离别、闺情,私人化,尚巧思,不尚铺排——多人同作——赋得/绝句/联句;松浦友久:五言-二拍为基调/七言-四拍为基调。
评分功夫紥實,新見迭出,但行文太枯燥,讀之使人昏昏然,有機會一定要再細讀。葛老師似乎太敢下斷語了,很多論述其實都不無可議之處。
评分读起来真难啊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