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猶如此》是白先勇的散文自選集,主要收錄他迴憶個人經曆、親友交往的文章。其中紀念亡友的《樹猶如此》將至深痛楚沉澱六年,被稱為“以血淚、以人間最純真的感情去完成的生命之歌”。另收兩篇寫友人的新作:畫傢奚淞修佛之旅《尋找那一棵菩提樹》,救助上萬艾滋孤兒的杜聰《修菩薩行》。可見白先勇近年心中所係。
書中作品多成於白先勇“五十知天命”之後,董橋曾“驚訝他已然像自在、放下的老僧,任由一朵落花在他的掌心默默散發瞬息燦爛”。寫至友王國祥、三姊先明,平實中蘊藏波瀾壯闊,人間悲憫。桂林、上海、南京、颱北,文化鄉愁疊加,難覓歸處。在傾注心血和青春的同人雜誌《現代文學》,白先勇以文會友,情篤一生。他也關心年輕人的成長睏境,艾滋病患的掙紮和勇氣。生命繁華之歡喜,傷逝消亡之不捨,白先勇的天真執著和無可奈何,在散文中化為真實的有情世界。
白先勇,小說傢、散文傢、評論傢、劇作傢。1937年生,廣西桂林人。颱灣大學外文係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作傢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學創作碩士。他的小說被譯成英、法、德、意、日、韓等多種語言文字,在海內外擁有讀者無數。著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颱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驀然迴首》、《明星咖啡館》、《第六隻手指》、《樹猶如此》,電影劇本《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孤戀花》、《最後的貴族》等,重新整理明代大劇作傢湯顯祖的戲麯《牡丹亭》、高濂《玉簪記》,並撰有父親白崇禧及傢族傳記。
一九五四年的夏天,我与王国祥同时匆匆赶到建中去上暑假补习班,预备考大学。我们同级不同班,互相并不认识,那天恰巧两人都迟到,一同抢着上楼梯,跌跌撞撞,碰在一起,就那样,我们开始结识,来往相交三十八年。 一九九二年一月,王国祥五十五岁,八月十七星期一五点二十分,...
評分只是针对《树犹如此》这一篇文章的些许感想:这篇散文我老早就看过。文字上不及白先勇短篇小说中那样洗练,但情真意切。以前只是觉得作者笔下的那段同性感情挺感人的。这次在倒时差时随手重翻,却慢慢品出了其中更深的悲凉。 白先勇是从自己的加州庭院写开去。寓居海外,寄情...
評分我发觉给年长人写书评最难,尤其是他的。因为没有那种人生阅历,很难把自己置换成他去体会那种人生感悟。处于同一个年代,还可按照年代的脉络去厘清。而年岁差距过大,怎能体会那份特有心境。如果我是毛新宇或蒋友柏,那么这篇文章会好写很多,毕竟是名门之后,还可以小...
評分白先勇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他的经典小说《孽子》我每年都要读几遍,否则难以平复心底对青春的追忆与拷问。 《树犹如此》则是一根扎在心底都的针,痛到不能用文字表达。不仅仅因为我知道这是作者的真实经历,而是作者在文字里透出的淡然超脱的心态,更加让人怀念他们曾经共...
評分最近半年,一直很迷恋白先勇作品。 最开始对他的关注来自于台湾公视改编的电视剧《孽子》,在那个时候我多多少少还算是个腐女,为了男男之爱去看的电视剧,其实看了几年的耽美,觉得自己也算是阅文无数,阅文无数的人一般都有个通病,那就是很难感动,所以我本来是...
其實沒什麼好看的,因為這本書裏的大多數文章都是在迴憶他自己的師友和六十年代辦《現代文學》雜誌的事宜,我對這些並不感興趣,所以讀得昏昏欲睡。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文筆,畢竟是颱灣作傢,字裏行間猶有古中國傳統文化的餘脈,用詞非常古雅。記得有一篇中,提到他父親白崇禧在二二八之後去颱灣,用瞭“宣撫”一詞,古色古香。還有“同儕凋零”“盛年殞摺”“喪父失怙”“一身如寄”等等,都是極其典雅的文字,在現在的大陸作傢文中是再也看不到的。其中我比較喜歡的是《石頭城下的冥思》、《我的創作經驗》和《憂國之心》這三篇。《石頭城下的冥思》中寫到南京人民大會堂頂上的五星紅旗,用瞭“怵目”一詞,顯然頗有深意。《樹猶如此》寫他和摯友兼愛人伴侶的故事,整體一般,隻有最後一段寫得是真好,融情於景,含蓄蘊藉。
评分發現自己很白目,書中提到的很多作傢都不認識
评分王國祥之將死,白先勇寫道:死生大限,無人能破,死生契闊,天人永訣。心髒如遭錘擊,於是號哭一場,然後找齣《皂角袍》和《悲愴交響麯》聽。床頭有一盆抽芽水仙,他日必定鬱鬱。
评分果然最閤適的BGM還是《楊柳》
评分發現自己很白目,書中提到的很多作傢都不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