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桥,1942年生,福建晋江人,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后,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做研究多年,又在伦敦英国广播电台中文部从事新闻工作。先后曾任香港公开大学中国语文顾问,《明报》总编辑,《读者文摘》总编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主任,《明报月刊》总编辑,香港美国新闻处“今日世界”丛书部编辑。现任报社社长。撰写文化思想评论及文学散文多年,在港台及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杭州、成都、沈阳出版文集十多种。
著作名称:《没有童谣的年代》《保住那一发青山》《这一代的事》《回家的感觉更好》《伦敦的夏天等你来》《从前》《小风景》《白描》《甲申年纪事》《记忆的脚注》《故事》《今朝风日好》《绝色》《青玉案》《记得》《景泰蓝之夜》《清白家风》《橄榄香》等。
你不一定要读董桥,如果你不怀旧……散文大家董桥说,文字是肉做的。
本书收录董桥文化随笔,千余字短章,故谦以“散墨”、“眉批”,作笔即兴,平平说来,点睛而止:说品味,读园林,记薰香,吃下午茶,谈藏书,论花花草草……看似流于清浅,实则清雅可口,多有回味。正如董桥所说:“散文须学,须识,须情,合之乃得所谓‘深远如哲学之天地,高华如艺术之境界’。年来追求此等造化,明知困难,竟不罢休。”
在这个文字日渐粗糙化的年代,董桥把玩诗词、古画、闲章、羽扇……文字精致圆熟,具贵族的优雅逸致与文人的婉约多情。
也许作者本身是一位藏书家的缘故,所以出版社的这套文集也是这般雅致。舒服的纸质与精致的封套,仅仅是拿在手里心中便有一分欢喜。 老先生确实是文章大家,也精于建构故事,看得出来用心与琢磨。只是在我这个小朋友看来,好像有点过于雕琢。大量的典故娓娓道来,难得是能够自然...
评分董桥的文字确有明清笔记之风,又不失风度和雅致,虽然有时不是太好读,可常能有一击中的的风情和热情。 其写人不落俗流,柳敬亭和杨振宁最古近不一,但都和着情绪立于眼前。 最喜此书“文化眉批”一部分关于读书和买书的文字,最末一篇《觅书偶记》,短短两页,竟能让爱书的人...
评分《董橋:「是上燈的時候兒了!」》 董橋所著的《這一代的事》,書架上已經有兩個版本了,臺灣圓神出版社1986年版與大陸三聯書店1992年版。多年以來,這兩冊書一直捉對兒緊緊挨著,排在所藏的一長列董橋著作的前頭。算來從乍讀董橋伊始,這一讀,屈指竟然已經是有二十多年的時間...
评分好像是在《文化十日谈》中听两位谈到董桥,说他好,于是就在心里记下了这么位人物,后来又在一篇文章中看到有人谈董桥,同时是评价甚高,于是在学校图书馆转到这本书的时候,就顺手抽了下来,薄薄的一本,很精致的封面,准备留着午睡前看。 也真在午睡前看了几篇,但...
评分《這一代的事尚未了》 讀董橋,讀著讀著就又快一年了。 就我而言,董橋的每一篇文字大凡總有二讀。每個週末,尋覓報紙裏頭他的專欄,是初讀;每年甲子依序輪值,待到新歲匯集他舊歲的文字出了書,是再讀。 庚寅年已無幾日了。這一年裏頭,案頭又新添了董橋的四冊書:《這一代的...
平淡无味
评分根据习俗,年初三不可外出拜年,继续读董桥另一本新书。书分三卷:"思想"不托门墙,只写"散墨";"中国"似真似幻,且说"情怀";"文化"最是关键处,更不屑凿空武断以为议论,不免索性"眉批"了事。P80 人一怀旧,记忆就不老实了,眼睛就来骗人了。
评分平淡无味
评分藏书家的心事那篇最有趣
评分三流的文学家,二流的收藏家,一流的父亲。。。。 习惯了港奴了笔锋,所以三流;有点见地的收藏家,但是没有自己创建;不像傅雷那样啰嗦,所以一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