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哲学家康德的一部重要著作,可以说是康德三大批判理论的进一步扩展,从理性限度的角度探讨了人类生活中重要的宗教现象。
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思想分为“前批判时期”与“批判时期”。在前批判时期,以自然科学的研究为主,并进行哲学探究。在批判时期,“批判”地研究人的认识能力及其范围与限度。主要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等。
【按语:《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Religion within the bounds of bare reason,1793)》这书名似乎暗示理性之外仍然有物存在:启示,抑或历史性的宗教经验?不。康德认为信仰的核心是道德和实践理性,但凡启示和历史经验能触及的东西,理性也必然能够触及(理性优先于历史)。...
评分把每一个事件追溯到最本源的动机,把逻辑拆开。乍一看很困难,其实也并非想象中的那么难。要经历,要耐心,要时间,要觉悟,要反复。康德不容易。
评分【按语:《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Religion within the bounds of bare reason,1793)》这书名似乎暗示理性之外仍然有物存在:启示,抑或历史性的宗教经验?不。康德认为信仰的核心是道德和实践理性,但凡启示和历史经验能触及的东西,理性也必然能够触及(理性优先于历史)。...
评分把每一个事件追溯到最本源的动机,把逻辑拆开。乍一看很困难,其实也并非想象中的那么难。要经历,要耐心,要时间,要觉悟,要反复。康德不容易。
评分【按语:《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Religion within the bounds of bare reason,1793)》这书名似乎暗示理性之外仍然有物存在:启示,抑或历史性的宗教经验?不。康德认为信仰的核心是道德和实践理性,但凡启示和历史经验能触及的东西,理性也必然能够触及(理性优先于历史)。...
康德把倾向(propensio)理解为一种偏好(经常性的欲望[concupiscentia])的可能性的主观根据,这是就偏好对于一般人性完全是偶然的而言的。倾向虽然是与生俱有的,但却不可以被想象为与生俱有的(善的倾向是赢来的;恶的倾向是招致的。) 对于纳入人自身的标准,不仅要求有符合法则的行为,更要要求有出自法则的行为。这种进一步引入准则的偏好,其原因是人具有的自由的因果性,因此谈为善为恶是可能的。 并且,由于恶与善同时为人的自然偏好所具有,做出如何选择进一步证明了道德意志的力量,对于善的一再选择的坚守以及对于恶的抵制,都为重复德性带来了机会。
评分康德批判经验不完美,要建立一个超完美的经验,他称为先验,康德批判理性不够完美,于是造了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纯粹理性,康德认为亚氏的实体不完美,于是造了一个不可知的完美的实体就物自体,这些绝对完美的构造物都是不可能实现的不现实的妄想 康德本末倒置了,康德的要求是颠倒过来,假如先有道德,然后才有宗教,问题来了,人假如有了道德,还需要宗教干嘛?就是因为人没有道德才需要宗教
评分后面的没读。但是前面的已经讲明了康德的道德观、以及从道德必然到宗教的过程。在我看来,康德之所以很多写的都是左右摇摆,在于他是站在以往的所有的道德观之上在谈论,他在反驳以往的道德观。但是,难道说,这样康德的道德观不是会不一贯么?不,只是在旁人看来,有些弱而已。但是,我认为康德之于道德界,就像鲁迅的呐喊之于中国,都是星星之火,但是却总是希望,而这份希望之所以成真,就在于人类的实践。我始终相信。
评分想到梅洛胖帝就放弃了模仿学霸刷书的念头 慢慢来
评分决一死战吧4000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