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成書於一九七五年,為魏斐德早年的作品,同時是近代中國史研究的經典代表作。出版至今一直被美國多所大學作為中國歷史課程的基本教材,其研究成果不僅公允地提示出大清帝國必走向衰亡的社會脈絡,也超越了當時西方漢學界中盛行之「衝擊-反應」的西方中心論觀點。
作者認為在鴉片戰爭之前的中國,絕不是停滯不變的。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固然對中國帶來刺激,然而中國本身的各股社會力量,才是促成辛亥革命成功、清廷傾覆、帝制結束的主要因素。因此,本書一開場,先以農民、仕紳、商人在明清社會的生活型態和社群發展,來定調當時民間普遍存在的矛盾和活力的來源;接著逐步從王朝興衰、民族更迭的角度推到清盛世的來臨;之後再交錯注入清代民間社會運動發展和外力入侵的動因,來觀察帝國由盛而衰的轉折,及逐至崩潰的過程,對帝制中國的衰亡作了全方位的剖析。
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Jr. 1937—2006)美国著名中国研究专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美国“汉学三杰”之一。曾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系哈斯基金教授,美国历史家协会会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研究院院长、美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除已发表的百余篇学术论文外,其著作还包括《洪业:清朝开国史》《间谍王:戴笠与中国特工》《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上海警察(1927—1937)》《上海歹土:战时恐怖活动与城市犯罪(1937—1941)》《红星照耀上海城(1942—1952)》《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等。
魏斐德其人 魏斐德其人,恐怕多数人还不是很了解。一说起美国的汉学家与中国学研究,人们首先想到的多是美国中国学研究的开拓者、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的创始人费正清及其“中国观察”。我最早知道魏斐德,还是通过他的中国友人、著名诗人北岛的随笔《青灯》。文章写于魏斐...
评分作者通过前三章的论述,即“农民”、“绅士”、“商人”奠定了理解中国社会的切入口,在作者看来,一般编年史家会注意到社会、经济条件,但这仅仅是更富历史戏剧性的王朝政治背景之一,更重要的是往往不会被注意到的社会阶层的长期变化,也就是从社会结构深层的阶层区隔来...
评分本书一直以来被美国多所大学作为中国历史课程的基本教材,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等宏大背景出发,对一个帝国如何建立秩序走向强盛、又如何最终陷入不可自拔的困境,作了总体的解剖和透视。作者在强调中国社会内在发展动力的基础上,结合内外两方面因素来解释中华帝制...
评分美国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采用的教科书。 经典的一部西方视角描述中国近代史的一部著作。魏斐德的文笔一向条理清晰,通俗易懂,且深刻地运用比较史学的手法探讨近代中国的内外部与世界格局的发展和变化。 相对于国内许多按年代记述的作品来说,魏老更多是按照划分当时中国内不...
评分本书一直以来被美国多所大学作为中国历史课程的基本教材,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等宏大背景出发,对一个帝国如何建立秩序走向强盛、又如何最终陷入不可自拔的困境,作了总体的解剖和透视。作者在强调中国社会内在发展动力的基础上,结合内外两方面因素来解释中华帝制...
恢弘的叙事和历史视角,深入浅出的勾勒出大清帝国兴衰背后的历史推动力。是一部值得推荐的好书!·
评分閱於2012-2015
评分大清帝國的衰亡
评分西方人治中国史的绝佳典范,中国近代史的佳构巧作。魏氏细致从各阶层的角色变化来考究中国帝制晚期含蕴的社会变革因素,暗合了以人为本的中国史学传统,但又以宏阔的全球视角将中国拉入世界形势内考察,尤其以经济的变化和社会阶层的崛起,简明却精准地将中国帝制崩解的原因和过程描绘清楚。其中外患与内乱一章,真是精彩至极,值得细读再三。此书文采粹丽,翻译的水准也很高,除了书名不妨直译为中华帝制的衰忘外,个人感觉一切堪称完美。
评分今年读了两本魏斐德关于清史的著作《洪业》及《大清帝国的衰亡》,从兴起到衰亡,魏斐德在铺陈了大量史料后辅以自己简明的观点,强大的注释说明了治学的严谨。史书读多后,愈觉得轻易的评价处在历史中的人物、事件是不恰当的,历史发展至今是由无数个必然与偶然的事件碰撞发展而成,以当代的价值观去评判当时当事当人是不可取的。对于历史,我们首先是要深入了解,然后才能客观的评价。另外,老魏貌似是个对中共抱有极大好感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